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从今天起,本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下开设“新时代文学十年”子栏目,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入手,展现新时代文学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和奋力推进新时代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激励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领航掌舵、把脉定向,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新时代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生动实践,精益求精搞创作,自觉肩负起推动文艺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我国文学发展百花齐放、活力奔涌,呈现出多姿多彩、蓬勃向上的新气派、新气象。
高擎思想之旗 唱响时代主旋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2016年,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2019年,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指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2020年,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1年,出席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中国文艺和文学事业擘画了辉煌的奋斗前景,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广大文学工作者备受鼓舞,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听党话、跟党走,前进方向更加坚定,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创作道路更加广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文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举精神旗帜,充分发挥文艺的精神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和文艺工作者应“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并且要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处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中国作家是幸运的,更应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这个新征程需要有配得上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去精准描画,这是当代中国作家光荣的历史使命。”作家柳建伟说。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各地作协积极组织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表示,一定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荣传统,心怀“国之大者”,以更加充沛的激情和创造力,脚踏实地,奔赴新的赶考之路。
立精神支柱,充分发挥文艺的精神支撑作用。2019年,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强调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这一年,全党正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文艺报》《人民文学》也迎来了创刊70周年。增强“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继承发扬中国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坚定信仰追求、坚守文学理想的光荣传统,成为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信念追求。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之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在新时代更好地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共产党人百年来的动人故事讲出来,把为民服务的生动形象展现出来,把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作为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学精品,成为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建精神家园,充分发挥文艺的滋养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新时代新征程,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滋养民族精神成长的清泉和沃土。
从召开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全国诗歌座谈会到举办中国博鳌论坛、中国网络文学论坛,从精心组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到各种主题创作工程的扶持、带动,通过创作引领、评奖激励、作品扶持等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爱国主义精神、刻画英雄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
为时代画像 为时代立传
2021年6月18日,从红色文学经典的视角展现党领导人民走过百年征程的“迎着新生的太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大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一本本珍贵的初版书,一页页带着灵韵的作家手稿,彰显的不仅是红色经典的魅力,更是时代的呼唤与呐喊,是中华民族浴火新生的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创造历史伟业的生动记录。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10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坛名家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抒发时代先声、引领时代前行的经典文学作品。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牢记“国之大者”,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在重大历史关头始终在场,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文学在重要的历史时刻必须在场,作家在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不能失声。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前沿一线,讲述精彩故事,描绘人间奇迹,以文学的方式见证并记录这一伟大事业。2019年9月,中国作协组织“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遴选25位小说家、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奔赴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扶贫点进行采访创作。2020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设立“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专项,着力推动脱贫攻坚题材、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乡村书写的文学价值给予关注和引导,推动作家全方位书写新时代的新气象、新风貌、新精神。2020年7月,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成功召开,引导广大作家投入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
“要忠实记录脱贫攻坚的伟业,全景式展现脱贫攻坚的成就与感人故事。”作家王宏甲说,“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这是人们对作家的期待。”在作家关仁山看来,“作家应该以自己沉甸甸的思考记录乡村振兴和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的中国故事,为重建人类美好精神家园书写。”从脱贫攻坚一线,到“中国一日·美好小康”“中国一日·工业兴国”“我们向着小康走”等活动,广大作家聚焦重大现实题材,深刻捕捉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以贴近现实的创作见证时代进步,让文艺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气。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文学界与全党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以笔为援,传递文学力量。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国作协派出赴武汉抗疫一线报告文学创作小分队,深入疫情重灾区采访,创作了50多篇作品。各地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也积极投身伟大抗疫斗争,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发挥了文学记录时代、讴歌英雄、慰藉情感、鼓舞士气的独特作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18年,中国作协制订《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工程规划(2017-2021年)》,旨在引导广大作家积极投入创作,努力推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广大作家浓墨重彩书写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追求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生动描绘当代中国的历史巨变,真实记录我国人民惊天动地、众志成城的故事,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近几年来,广大文学工作者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的必修课,文学创作中现实题材强劲发展,抒写人民新生活成为其中激流喷涌的主潮。”文学评论家白烨说。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新时代文学的广阔天地已经浩浩荡荡展开,直面时代的重大命题,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努力使文艺成为新时代的号角,正成为新时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与光荣职责。
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2018年12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100名受表彰的“改革先锋”中,作家有两位,一位是路遥,一位是蒋子龙。2019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家王蒙荣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创作的主题,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王蒙说,“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她的辉煌成绩我分享了,她的曲折和坎坷我也有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新时代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作家李迪报名参加了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创作工程,2019年11月他深入湘西十八洞村采访,在病中坚持创作完成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我不能不书写他们。我想知道你背后的故事。我想走近你。走近你之后,我才真正懂得你。”他把自己最后的生命都献给了脱贫攻坚文学创作,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时代放歌的典范。目前正在推进实施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文学行动,旨在邀请广大作家和所有文学写作者共同书写新时代新山乡,以原创长篇小说形式多角度讲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背后的深刻变革和伟大实践,全方位展现新时代农村旧貌换新颜的精神气象。这是以文学“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用跟得上时代的文学精品“开拓文艺新境界”的重要体现。有作者表示,创作计划给自己近几年的创作提供了启发和方向,“山乡巨变”应该写,值得大书特书。
充分发挥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重要作用。今年春节,改编自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随即成为文化领域的“爆款”,引发全民的情感激荡与共鸣。这一方面显示出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及其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文学与时代、文学与人的精神之间的紧密关联。“小说家应该成为时代的文学性的书记员,这是我的文学理念之一。”作家梁晓声说,“文化承担着影响世道人心的使命,文学对此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近些年,“改革开放40年文学丛书”、“新中国70年文学丛书”、“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等大型丛书相继出版,在系统回顾我国文学事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更有益于人们铭记历史、锻造信念、激发热情、凝聚奋斗的智慧与力量。特别是在建党百年期间,各报刊社网、各团体会员集中优势资源,推出一批重点作品,描绘历史画卷,对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发出高亢激越、催人奋进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次次重大历史关头、重要历史时刻、重要时间节点,文学始终在场,为党和国家事业劈波斩浪、行稳致远鼓与呼,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战胜苦难鼓与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认真思考作品的社会效果,把对先进文化的创造、建设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将文学活动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人们求真、向善、向美。“作家必须在社会深深的肌理里、人性的冲突里、时代的漩涡里上下求索。”作家冯骥才说,“我追求勇担时代责任的文学。有责任的人生是有分量的,有责任的文学不会轻飘飘。”紧紧把握时代主流的创作导向和价值追求,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正成为新时代作家的前行方向与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