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术

风雨透窗不觉寒

□刘玉琴

百年风雨,百年壮阔,中国共产党从点点星火到漫天燎原,中国人民从寻找、选择到坚定追随,共产党人的视死如归和无数人的前赴后继,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壮阔画卷。锡剧《烛光在前》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的张太雷为原型,讲述他的妻子和儿女坚强不屈地生活,追寻其足迹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昭示了历史洪流中人民大众的人心所向。全剧的叙事结构、人物设计、情感营造和共产党人的英雄业绩幻化成精神烛光的深厚寓意,显示了创作者与众不同的思考路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陆静华形象的塑造,为革命母亲的戏剧创作带来崭新思考。

作品的叙事结构独特而新奇。该剧以张太雷的一封家书为内在轴线,以“三送三别”组成结构主体,打破线性叙事的时间顺序,在千回百转、一波三折的起伏翻转中,完成了对共产党人牺牲奋斗精神的形象化表达。全剧写张太雷却没有依常规方式从正面进入,而是选择张太雷的妻子陆静华为第一主人公,围绕她和三个子女的多次别离,让母子情、母女情、夫妻情贯通首尾,在浓烈的情感奔涌中,浓墨重彩地表达了张太雷的信仰始终如烛光照亮了所有人的征程。虽没有正面描写张太雷,张太雷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倾心为大多数人谋取幸福的坚贞信仰,在舞台上散发出穿透岁月的耀眼光芒。这种突破常规的创造性书写和鲜明意象的巧妙设置,为红色题材创作提供了表意空间拓展的诸多可能。

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中的女性形象不同,《烛光在前》对共产党人妻子陆静华形象的塑造新颖别致,引人关注。她平凡而坚强,苦难而隐忍,充满了世俗烟火气,有生活和时代的真实质感。舞台上,陆静华没有被设计成革命意志坚定、立志走上战场抛洒热血的女人。创作者以充满敬意的姿态,将她定位于一个从苦难中走来的普通劳动者的女性形象。她为人缝补,为家人操劳,伺候瘫痪在床的婆婆。“王家李家披着她浆洗的衣裳,钱家赵家穿着她手绣的鞋样。天冷了,典当铺掌柜的提醒她,快把棉被赎回去过冬了。” 她肩负沉重的生活压力,却日复一日纾解着家庭的困顿,她教女儿腌制萝卜“熬”与“搓”的过程,是她人生一世亦如此的戏剧化表达,因而她的身上写满生活的艰辛和苦楚。但陆静华的不寻常之处,在于面对苦难、穷尽苦难,又苦而不悲超越了苦难。她送走了丈夫,送走了儿女,让他们去走更好的路,让烛光去照亮更多的人。她一次次让苦难变成希望,将苦难化成诗。苦难由此成为她柔韧双肩的一道光,投映出中国革命背后女人的付出、牺牲与成全。原本要奔赴延安的大女儿,看到家中的窘境,主动选择留下来承担家庭重担,“他们去走爹爹的路了,就让我来走姆妈的路吧”,这样的选择意味深长,赋予革命与牺牲更为深厚的人生况味,也让戏剧充满了生活的再发现,并在发现的重新书写中,彰显了坚强不屈的艺术昂扬之力。这是生活化的母亲形象,没有惊天动地之事,却集母性人性的高贵于一身,浓缩了母亲最朴素最本质的意义。

陆静华满心伤痛但又坚定隐忍的形象,在革命母亲的人物画廊里突出而鲜明。丈夫一别十载,做什么始终不得而知,她问了,没有答。丈夫只在信中嘱托,“我们分离是暂时的,是要谋将来永远的幸福”,她虽有委屈却选择了无条件信任,“他总归是做好的事情”。漫长岁月里,“背人流泪泪满衫”的等待,等来的是丈夫牺牲的消息。而这还不是她伤痛的全部,小女儿离她而去,去寻找爹爹的伙伴;年仅15岁的儿子去往延安,想见一见像爹爹一样的人……她与儿女一别再别,一送再送,生死揪心,但即便忍受别离之痛,也要让儿女追随父亲的方向。儿子牺牲之后,她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这条路不好走,丈夫离家的时候,她就知道有这一天,真到了永诀,她心中“寒涛声声拍两岸”的悲痛令人动容。但正是这个满身伤痛的女人,以她的坚定隐忍表现出了一个母亲的非凡与伟大。丈夫的信仰如烛光照暖了清锅冷灶粗瓷碗,风雨透窗不觉寒。她爱丈夫,爱着丈夫的信仰,又将这光亮传递给儿女。烛光引领了众人,众人辉映了烛光。这样的母亲形象折射了共产党人在信仰引领下无畏生死、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光辉,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胜利的艺术诠释。在共产党人妻子形象的序列里,陆静华成为独特而鲜活的艺术存在,是对现实题材母亲形象的新贡献。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紧密结合,对陆静华这一母亲形象的发现和提炼,有历史的厚度和生活的温度。一个普通女性的成长,一个家庭的前赴后继,具有超越生活和时代的价值意义。

陆静华的扮演者孙薇是锡剧女腔的杨派传人,唱功扎实,文武兼备,表演细腻,层次分明。她将“引而不发”“具体而微”的隐忍克制贯穿始终,对身形、脚步、声音的准确拿捏,让人物引发广泛共鸣。“议去”一折中,陆静华挑着萝卜上场,繁难的身段和生活化的程式,凸显了母亲的勤劳、辛苦和坚韧。“掷衣”中,陆静华寻找儿子的母子戏生动精彩,孙薇运用如风的圆场将人物内心外化,身段、脚步突破了行当和剧种的限制,表现出母亲的不舍而又最终放手的焦灼乃至悲痛之情。儿子18岁时牺牲于皖南事变,这一别实质是母子最后的诀别。孙薇的表演将母亲的牵挂悲情和果断决绝表现得淋漓尽致。陆静华形象的设计与塑造,成为锡剧剧种题材与人物拓展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形神兼具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朴素传神之美。

高尔基说,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近年来,戏剧舞台闪耀着一系列英雄母亲的形象。她们平凡、隐忍、决绝的独特个性,打开了现实题材、红色题材创作的广阔空间,她们从原型的伟大、题材的伟大,走向精神的伟大、信仰的伟大,革命母亲形象的创意性呈现,为舞台注入了强劲活力,为戏剧艺术画廊带来了崭新的人物谱系。《烛光在前》的创作与呈现,尤令我们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浴血奋战中,红色题材和人物塑造的巨大资源价值,及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的民族精神能量。无数从平凡走向伟大的母亲,都有重新被关注、重构的品质,戏曲现实题材、红色题材创作的深度与广度、年轻化与当代化,在历史的回望中,都应该被高度凝视,不断在叙事路径和情感张扬上拓宽当代审美新视域,让这类题材和其中的形象变得更加倔强温暖、光彩明亮。

2022-08-17 □刘玉琴 1 1 文艺报 content66172.html 1 风雨透窗不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