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一项成果丰硕的跨学科创新

——评刘洪涛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

□何明星

2021年岁尾,由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送到了我的案头。书很厚重,近乎晴空的蓝色封面,精装十卷本,是主编、作者以及出版者共同的沉甸甸的收获。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注定是一项文学与传播学研究相结合的跨界探索,创新不容易,出成果更难。刘洪涛教授早在2015年就开始筹划这套丛书,最初也想拉我写一本,本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如愿。当我见到这套丛书时,发现丛书的作者几乎都是具有相当外文功底,同时又具有一定前期研究成果的中青年学者,相关内容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文学、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脉络梳理,也有一些重要的理论廓清,还有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我最看重的是这套丛书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跨学科创新。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通常的学术范式是五个W,即从传播者(Who)、传播内容(Say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受众(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等五个层面展开。刘洪涛教授主编的这套丛书,五W的大部分环节,都涉及到了。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者、汉学家研究,由刘洪涛教授亲自担纲,《海外汉学家视域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就是一本极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传播效果研究,有姜智芹教授的《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建构》和刘江凯教授的《中国当代小说海外传播的地理特征与接受效果》、谢丹凌博士的《中国当代文学英译本海外传播评估研究》等;在具体体裁方面,有石嵩教授的《英语世界的中国新时期电影研究》、崔潇月博士的《中国当代戏剧英译研究》、郝琳博士的《中国当代诗歌海外传播研究》等,还有莫言、北岛等当代文学传播个案研究。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多个环节的系统梳理,有一些较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发现。

比如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传播者,译者显然是重要的角色之一,需要从译者的社会身份进行辨析,如华人、华裔翻译家与海外翻译家、汉学家的翻译内容、翻译作品肯定有区别,是研究性翻译还是传播性翻译也是不同的。除了译者之外,还有出版机构,是中国大陆本土的出版机构,还是海外的出版机构,是世界知名的跨国出版集团,还是一些默默无闻的小出版社,出版机构的不同也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效果之间的差异。这些内容,在本套丛书中都有涉及。比如,刘洪涛教授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在欧美文化为主流的世界文学空间中属于“异质性”的内容,这种理论定位就很重要。按照我本人的观点,就是欧美世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接受,有一个长期存在的“接受屏幕”。“异质性”与“接受屏幕”,说的都是一回事,只不过角度不同。应该说,该套丛书基本实现了刘洪涛教授所设定的目标:前瞻性、问题导向,并在内容、渠道、方法等层面能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当然,如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话,一个重要的内容需要加强,即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读者研究,这也是传播学领域所十分欠缺的。因为无论译者、出版机构、不同文学体裁,都需要研究传播受众的真实反馈,特别是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时刻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外译作品的读者反馈,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准确的读者数据获取机制,从一系列的个案研究中确立和廓清读者研究的评价理论模型。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读者研究,存在一定的研究难度,但也极为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我看来,加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读者研究,无疑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事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攻关问题。

“把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加以研究,需要文学研究者具有更加高远的战略眼光、更强烈的现实关怀、更自觉的国家意识。”这是刘洪涛教授对丛书编撰的深切情怀,也是高瞻远瞩的编撰理念。学术研究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这是当下人文社会学者最为重要的时代责任,我深切地赞同这一点。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2022-08-19 ——评刘洪涛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 1 1 文艺报 content66180.html 1 一项成果丰硕的跨学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