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诗情岁月摇铃人

□高洪波

束沛德

不久前,91岁的束沛德先生给我发来一封邮件,说有一部关于他的评论集《平实是风格更是品格——评说束沛德》将由一家出版社出版,他很希望我给他写个序,因为我们是几十年的朋友和同事了。

接到这个邮件我非常感动和感慨,因为我想起十几年前在西双版纳的一次儿童文学委员会的年会上,我们一批作家认真研讨了束沛德先生的一部新书《岁月风铃》。那应该是在2006年12月12日,我主持了这个研讨会,同时献了一首小诗给沛德先生:“风中有铃铃有风,沧桑无语任倥偬。平中见奇说往事,最难境界是从容。”这也顺便说明了本文标题的来历。

将热爱与从容贯彻始终

束沛德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的老领导,他整整年长我20岁。他是1931年出生,我是1951年出生,补充一句,中国作家协会还有一个小我20岁的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1971年出生。20年的年龄差距,并不影响我们三个人对儿童文学事业共同的兴趣和一种归宿与认定。尽管沛德先生在他的若干篇文章中总是自嘲是一个“打杂”的,是一个“跑龙套”的,意思是自己不是主角。但其实在我看来,龙套与主角之间可以互换,打杂的与指挥员之间也可以互动,这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定位而已。束沛德先生用自己一生的工作实际、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证明了这一点,他几乎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儿童文学。我一直认定他是中国作家协会这个群众团体中的一位优秀的组织者,是儿童文学事业的得力倡导者、呐喊者,同时也是一个意志坚定、思路清晰的指挥员。他热爱孩子,热爱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作家协会的一系列工作,这种热爱贯穿始终。

去年年底,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我们属于一个代表团,共同相处了几天,我告诉他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因为我曾经连续五年担任上海的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评委会主席,本来每3年一届,后来上海的朋友们对我信任,给我延期了2年,在延期的时候,我半开玩笑地说:“我认为有一个人应该获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特殊贡献奖,这个人就是北京的束沛德先生。”

去年是束沛德先生的90大寿,我们都希望这成为他的一个特别礼物,然而最后的时候这个特别礼物变成了一次感叹,因为上海一个百岁的诗人圣野先生得到了这份荣光。这个结果虽让我略感意外,但我却充分理解沛德先生不会有任何计较。我对他说:“90岁的评论家跟100岁的诗人相比还是年轻了呀!”他也笑着说:“是是,对的。”我们这种笑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一种微笑。100岁的圣野老人和98岁的任溶溶先生都是在这疫情两年内获得了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特殊贡献奖,他们又恰恰都生活在上海,所以,有时年龄和地域会在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时,容易让天平发生倾斜。再补充一句,儿童文学作家队伍中高寿者比比皆是。90岁的束沛德先生在中年的时候曾经患过重病,但他坚强地战胜了病魔,所以我们看到了“诗情岁月摇铃人”束沛德先生至今仍然耳聪目明,出席着各种研讨会,发表着一篇又一篇对儿童文学新人新作的评价。他是岁月风铃的摇铃人,也是儿童文学的守望者。我非常尊重我的老领导束沛德先生,“最难境界是从容”也是我对他的真诚评价。

儿童情趣从儿童世界中来

我手边有长少社出的《新中国儿童文学70年》,我翻阅了一下,有19篇文章出自束沛德先生之手,这里面涉及儿童文学的系统工程、评奖、文体建设,还有60年来的历史继承等,每一个编订中都有着束沛德先生的影子。最早的一篇曾经给我的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就是他发表在50年代《文艺报》上的《情趣从何而来》。他评的是儿童文学队伍里当时的一个新兵、后来的一名骁将柯岩,她的处女作《儿童诗三首》发表在1955年12月号《人民文学》上,这三首小诗迅速地让同样年轻的批评家束沛德发现了它生动的笔触和明快的调子所表现出的青年诗人闪光的才华。紧接着柯岩陆续在《人民文学》《文艺学习》《中国少年报》《文艺月报》发表了不少儿童诗。束沛德说:“从当前儿童诗歌创作水平来看,我以为这些诗都能称得起为好诗,尤其其中《帽子的秘密》(《人民文学》1956年4月号),还有《爸爸的眼镜》(《人民文学》1956年6月号)和《小红马的遭遇》(《人民文学》1957年3月号)。”这些诗让束沛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儿童情趣从何而来。

儿童情趣从何而来?当然是从儿童世界里来。这个现在看似老生常谈的结论在当时《文艺报》由一个同样年轻的批评家提出来之后,触发的回响至今还在儿童诗歌界理论的天空回荡着,这便是见识,这也是才华。

朴素,智慧,真诚,缜密

我和沛德先生接触这么多年,对他有这么几点评价:一是朴素,二是智慧,三是真诚,四是缜密。朴素是他的文风、他的作风,他为人待物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做派。智慧是他的思想,是他的思考,是他经过阅读积累之后,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孩子内心的一种近乎彻悟的理解。真诚是他的为人和为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个讲真话、抒真情、不矫情、不虚伪的人。缜密是他的思路,这里涉及到他给自己的定位“打杂”和“龙套”,其实是作家协会的文学组织工作者,他曾经当过中国作协创联部的老主任,这个岗位后来我也继承了;他参加过无数次的作代会,担任过组织组组长,这个角色后来我也承担了;他为作家协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章程修改做了一个又一个报告,这份工作后来我也延续下来。

我记得在1996年难忘的作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我们在一起从事作家协会的组织工作,一道负责全委、主席团委员和主席以及副主席的选举,涉及到人事安排。我们的领头人是当时的党组副书记王巨才,我和束沛德作为他的助手,要制定一系列的选举方案,我们彻夜地开会以至于有一天出了一个趣闻:沛德突然发现自己的西服不知道被谁穿走了,因为那里面有他的代表证和饭票,我们为他衣服的消失去各个房间查找。我记得我们搜查到了当时的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同志的房间,他在睡梦中惊醒,不知道我们做什么,我们告诉他在寻找一件丢失的西服,他笑了。当天晚上没有查到,但是第二天早晨,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同行的王巨才突然发现自己的衣兜里多了几样东西,而他想抽的香烟却不翼而飞,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是他们俩穿错了彼此的衣服。这是一件很小的趣闻,当事人就是我。多少年之后,我们还把这件事当作笑话来说,可见当时工作的紧张和过度的疲惫造成了何等的错觉。就在这样的状态中,束沛德同志思路缜密严谨,所提出的问题切合作协这个群众团体的实际,为什么?因为他是一路走过来的目击者和亲历者。作为中国文艺界资深的领导者周扬先生的老秘书,沛德用他的实际工作和经验给我们填了无数的空白、补了无数的漏洞,所以我说他的第四个特点是思路缜密。这是很多作家、诗人出身的组织工作者所不具备的一项特殊的才能,至少我就非常粗疏大意,在束沛德身上我学到了他的缜密、他的严谨。

诗情岁月,永远赤诚

“诗情岁月摇铃人”,信然。《平实是风格更是品格》这本书的书名出自于书中肖复兴的一篇文章,云南老作家吴然评价沛德龙套情缘的文章题目是《在平凡中品味人生》,李东华的文章是《束沛德的龙套情缘》,彭斯远的文章是《真率赤诚的文学书写》,这是他一个儿童文学老评论家对束沛德的认知。徐鲁的《朴素与平实的力量》也准确地点出了束沛德的人品与文品,而他的老朋友、江苏的批评家陈辽先生称束沛德是“儿童文学园地里的守望者”,“守望者”三个字他绝对担当得起。在束沛德80岁的时候,也就是十一二年前,他另一个老朋友樊发稼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激情洋溢的海飞把他称为儿童文学的“护花使者”,思路缜密敏捷的批评家刘绪源对束沛德的描写题目是《真实书写曲折而“典型”的人生》,他这是看到了束沛德在50年代由于批判胡风所受到的一次牵连,写到的“真实书写曲折而‘典型’的人生”,“曲折而‘典型’”也只有束沛德先生能担当得起。殷健灵把自己读《情趣从何而来》自选集的文章命名为《朴素而斑斓的风景》。我把本书中几个朋友的一些文章题目简单地梳理了一遍,对我这篇文章来讲,具有很重要的补充意义。

周作人先生有一句名言:“写序跋是以不切题为宗旨的。”我不是周作人,但是对束沛德先生的印象,对于这本《平实是风格更是品格》的束沛德评说一书,我简单地说了一下自己对他的印象,众人的印象、众人的评价也就是我的印象、我的评价,所以还是用我给他那四句诗的最后两句作为结尾:“平中见奇说往事,最难境界是从容。”从容的束沛德先生摇着自己的岁月风铃,对儿童文学事业充满着一种赤诚的热爱,走过了90多年的岁月,我希望他继续摇着自己的岁月风铃,在叮叮当当的音响中,寻找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寻找自己人生的灿烂梦想。

我再次感谢这本书的出版人,你们做了一件非常令人尊敬的好事!

2022-08-23 □高洪波 1 1 文艺报 content66235.html 1 诗情岁月摇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