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科幻

这里的机甲很港味

——从《明日战记》看香港科幻电影生态 ■刘 健

《明日战记》海报

2022年的电影暑期档,堪称国产科幻片扎堆爆发期。前有《外太空的莫扎特》的先声夺人,后有“含腾量”百分百的《独行月球》票房大热,而从筹拍到上映历时7年之久的《明日战记》则用扎实的动作场面和酷炫的特效呈现,宣告了港式科幻电影已经有能力立足于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市场,并具备了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地位。

相比于香港电影在整个华语文化圈的强大影响力,乃至其在世界电影史上所拥有的“东方荷里活”的特殊地位,香港科幻电影的存在感却一直很稀薄。这其实跟科幻文化在整个香港文化场域中的边缘化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香港是典型的港口城市经济,支柱产业是金融和转口贸易。尽管曾经依靠内地流入人口的“红利”,短暂发展起了转口加工业,但因为缺乏发展重化工业的基本条件,香港的产业升级是直接跳过了第二产业,早早地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经济体模式。这虽然培养出了香港庞大的中产阶级,为以影视业为代表的香港文化产业创造了庞大的潜在消费能力。但由于其中缺乏以广义的工业制造业从业者为主的“科技人口”,使得以此类人口为主要受众对象的科幻作品,在香港本地严重缺乏受众基础。以至于像倪匡、黄易等知名度较高的香港“科幻”作家,其作品的“科”含量都非常有限,更像是披着科幻外衣的奇幻、志怪或是冒险类作品。而真正由港人创作的偏硬核的科幻作品,则普遍面临作家知名度较低、作品影响力有限的窘境。相应的,科幻电影也长期仅仅是作为港产电影在对标好莱坞时,一个被拿来充数的添头,绝大多数都是对美日欧经典科幻电影叙事的本地化改造版本。

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电影业作为香港的优势产业被纳入其中。香港电影便不再受内地电影进口配额限制,港资投资额可以高达75%。令中港合拍电影的限制也得以放宽:演员比例也由昔日的1:1放宽至2:1,即主要演员只需1/3是内地演员便可。除了合拍片可以国产片形式在内地发行外,香港企业更可在内地独资经营影院。香港电影业自此搭上了内地高速发展的东风,港产科幻片也开始向“国产”科幻片转变。2008年上映的《长江七号》、2009年上映的《机器侠》和2016年上映的《美人鱼》,都是香港电影人与内地同行合作的国产科幻电影的代表作。尽管对这几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三部电影都是在《流浪地球》出现前,21世纪中国(院线)科幻电影的主要代表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日战记》的诞生可谓凑够了天时地利。而最重要的人和,则来自于本片的总制片人兼主演古天乐,他自幼酷爱科幻,一直在筹划拍摄属于自己的科幻大片,并且以对标好莱坞顶尖科幻电影为目标。在历时7年的拍摄和打磨后,典型的机甲题材科幻电影《明日战记》终于得以问世。

在科幻领域,机甲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美式真人等身大小的机甲。比如,机甲题材的开山之作就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海因莱因的小说《星船伞兵》(电影版翻译为《星河战队》),其中穿着机甲作战的士兵被称作“机动战士(Mobile Suit)”。后来,漫威漫画借鉴了这个概念创造出了“钢铁侠”托尼·史塔克。另一种是日式科幻动漫中常见的巨大人形机器人战士。而作为《明日战记》的核心科幻设定,其机甲设计虽然选择了参考美式真人等身大小机甲,却并不是对美式机甲的简单复刻,而是采用了更为贴近现实军事科技发展趋势的“智能装甲机械外骨骼”样式。这既体现了影片故事场景的近未来特征,又增加了科幻设定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并与美式超级英雄电影拉开了距离。

以往香港电影人参与的国产科幻片,往往都存在世界观设定不严谨,故事缺乏“科幻性”,相比于美日经典科幻电影不够硬核的问题,有些甚至被认为根本就是“披了一张科幻的皮”。这其中既有香港科幻文化缺失导致的认知差异,也有对市场接受“科幻片”程度的估计过于保守。客观地说,在《明日战记》从开始制作到最终上映的7年时间里,上述问题都已经逐渐被解决。而现今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明日战记》可以说是“刚刚好”。影片将表现的重点放在了港片最擅长的动作戏上,而且由于加入了机甲这一科幻元素,对编导团队驾驭视听语言以及后期特效制作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从最后的呈现效果来看,应该可以用比较完美来形容。尤其是在主角团对战反派机器人军团的高潮部分,无论是构图、运镜还是音效,都已经达到可以与好莱坞同题材科幻片相当的水平,甚至有些方面已经有所超越。

从“基于科技造物的视觉奇观”这一科幻片普遍具有的类型核的角度考察,《明日战记》不仅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片,而且也是一部传承了香港商业电影优秀传统、有着鲜明港片特色并具有鲜明创新性的科幻片。当然,如果站在力求完美的角度上看,《明日战记》也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比如,世界观设定就显得过于老套,反派的行为动机缺乏说服力,除了主角团以外的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一些情节段落也有强行煽情之嫌。但这些问题本身也意味着进步的空间,希望《明日战记》能像众多经典科幻片一样发展成为系列电影,乃至电影宇宙。

更值得注意的是,《明日战记》的成功也向香港电影业证明了,只有坚持向世界电影业顶尖水平看齐,在保持香港电影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注入创新元素,同时改变以往思维定式,持续跟踪国内电影市场的政策导向和观众需求,用优秀的电影作品说话,香港电影业的复兴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2022-08-26 ——从《明日战记》看香港科幻电影生态 ■刘 健 1 1 文艺报 content66305.html 1 这里的机甲很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