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凤凰书评

艺术与人生的融合

——读《一曲满庭芳》 □王 尧

在认识王芳之前,我先读到了陆文夫先生写她的文章《后有来者——记青年演员王芳》。陆先生在文章中说:“王芳一登台就带有一种诗人的气质,举手投足不是风尘中人,而是温良秀美的古代女诗人。她没有把妖冶当作妩媚,没有把轻浮当作轻盈,没有把内心的苦闷当作无病呻吟,她是那么的含蓄、深沉、娴静。”这是陆先生看王芳主演的苏剧《醉归》的最初印象,他进一步评论说:“对一个演员来说,最可贵的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动作,而是一种难以描绘的气质,即通常所说的天生丽质。天生丽质不是天生的,也不仅仅是外貌的美丽,而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是精神状况的物化。最高明的演员是用心灵演戏的,唱念做打是心灵的通道,即所谓的得心应手。得手而不应心者,那就缺少点灵气;应心而心不高雅者就没有那种高雅的气质。应该说,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王芳似乎是个天才,一下子便进入了角色。”许多年以后我和王芳都在市文联兼职,彼此熟悉了,她给我的印象确证了陆先生1995年这段文字的精准。

王芳作为昆曲苏剧表演艺术家,在业内和观众中有口皆碑。王芳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她在昆曲苏剧艺术传承几近断裂时出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挣扎成长,而后仍不忘初心继续艺术探索,千锤百炼出德艺双馨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王芳具有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价值。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芳口述、王薇和闻雨轩撰写的《一曲满庭芳》,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清晰、内容丰富、细节详实的艺术画卷,不仅是王芳的个人艺术史,也是近40年昆曲艺术发展史的简写本。

在我熟悉的朋友中,有王芳孩提时的朋友,他们都会提到王芳的父母。《一曲满庭芳》的《童年碎录》里有不少温馨的细节,我很在意这部分内容。一个艺术家无论走多远,都与他(她)最初的那一步有关。我和王芳是同时代人,青少年时代留给我们的记忆不尽相同,但回望的视角有相似之处,也就是在平常的日子里寻找出美好。王芳记忆中的大杂院日子平平淡淡,拥挤局促,这些倏然而过以后,蓦然回首,王芳记得的是美好:昏黄的灯光、嘈杂的广播声、妈妈温暖的微笑、小伙伴的嬉笑打闹和枯荣交替的梧桐树。这些记忆中的美好发育生长成为王芳后来在舞台上对人性之美的艺术呈现。这位从小嗓子好、嗓门高、调门准的“高音喇叭”,读小学时就入选了桃花坞片区的文艺宣传队。如果那时有梦想,王芳便是想做演员。苏昆剧团“文革”后的第一次招生,王芳在几千个孩子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江苏省苏昆剧学员班的学院。

《一曲满庭芳》充分呈现了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艰辛和艺术信仰。如同王芳当初意识到的那样:我要成为演员吗?那是怎样一种生活呢?我们在《一曲满庭芳》中读到了王芳被训练的情形,在折磨的训练之后,王芳和另外一位同学主演了《孟姜女》。我在阅读中第一次知道王芳是武戏开蒙,再改学文戏,15岁的王芳正式演出的剧目是《扈家庄》,王芳大获成功,获得市青年演员会演的学员表演一等奖。《扈家庄》的演出地是苏州林机厂,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1921年成立的苏州昆剧传习所当时还是林机厂厂库的一部分,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隐喻,王芳从此与苏昆结下不解之缘。

在艺术精进的过程中,王芳也在日常生活细节的处理中,感悟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其中之一是无论是否成功,都要平实地做人,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尝试理解每一个人。在《一曲满庭芳》的叙述中,王芳经常会用朴素的语言谈到她对人、人性和人生的理解,这是这本书的又一个特点。成功的王芳之所以成功,有各种因素,但艺术家如何理解人则十分重要。认真对待、尊重和理解每一个人,在舞台上才能认真对待、尊重和理解每一个角色。在这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沈传芷、施雍容、顾笃璜等老一辈艺术家对王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艺术传承的要义。我们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也可以读到如今的王芳和那些影响过她的老师一样在言传身教青年一代。当艺术与人生融为一体时,艺术才会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这是《一曲满庭芳》给我,也是给所有读者的启示。

口述史作为一种方法,其现场感、原生态以及口语化,都为口述者的口述实录带来了和一般性传记不同的气息。王芳在《一曲满庭芳》的言说,如日常生活中的本人一样,温润如玉、谦逊平和,还原了卸妆后的王芳。读《一曲满庭芳》,犹如听朋友聊天说家常。书中的珍贵插图,和文字交相辉映,构造了一个美丽的艺术空间。

2022-08-29 ——读《一曲满庭芳》 □王 尧 1 1 文艺报 content66348.html 1 艺术与人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