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学评论

仰望文学中的秦岭

——读徐祯霞《向着秦岭最高处去》有感

□李兴盛

作家王宏甲曾说:“总有一道光,把我们温暖照耀。”这道光就是文学的光,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秦岭就是一座富含文学的宝藏,而陕西作家徐祯霞刊登在《延河》杂志上的《向着秦岭最高处去》的文章就是纸上雄奇的山水。读这篇文章,我跟随徐老师的笔触,走进秦岭深处,走向秦岭的最高处,在那里,我看到一个神奇而崭新的世界……

秦岭是一座神奇的山,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徐老师在文中写道:“太白山作为秦岭主峰和最高峰,一直想站在秦岭之巅,俯视大千世界,但一直没有足够的勇气,因为那山太高,怕登不上去;那山太雄伟,怕征服不了;那山太巍峨,怕无法踩在脚下。”徐老师看过甘肃作家王若冰编剧的八集电视纪录片《大秦岭》后,与其结伴而行,才鼓起勇气攀登了秦岭这座雄居中原的大山。

追寻历史,太白山在大唐之前,已有此名,《尚书》中谓之“惇物山”。惇者,物之丰厚也。先人早已知道拥有得天独厚的物产,可见秦岭物华天宝,自古就是自然的藏宝之地。秦岭冬夏积雪,远望银光闪闪,又得太白之名。后来诗人李白的太白之行和太白之诗,更是给自然的秦岭注入了人文的神奇元素,山为诗神采,诗为山留名。在古老的秦岭古道上,踏着先人的足迹,触摸着诗人的文韵,一起感受着这座大山的脉搏。攀登一座又一座山,也是征服一个又一个自己,在攀登过程中,我们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在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山,还有各种各样无形的“山”,需要我们去攀登、去跨越、去征服、去膜拜、去敬畏、去朝圣。走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我们要用攀登自然山的勇气和智慧,去放手一搏,大胆攀爬人生中各种各样有形的和无形的山,或者这便是作家徐祯霞写此文的深意所在。诗人汪国真有诗云:“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山高人为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要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挑战自己,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寻找自己更好的诗和远方。人生的路,何尝不是登山呢?

跟着徐老师的步履,我似乎也站在莲花峰瀑布前,欣赏着迷离的水花和水雾。银光闪闪的水珠,给人一种盛世的清凉,还给人一种心境平和的禅悟。我们如何能够立足当下,做好自己,这是一种处世的从容和立世的智慧,对于未来,或者我们该做的便是只管前行,莫问前程,做人做事,不要被名利等外在之物诱惑和羁绊。俗话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诗人李白诗云:“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伟大而有预见性的诗人给秦岭又添了一抹浓墨重彩的神奇色彩。当站在了群山之巅、白云之中,远山缥缈、白雾迷离,恰如坠入仙境一般。“秦岭主峰太白山,中国南北分水岭”的巨石红字,是中国内陆地理性的一个标志,是中国南北最显赫的一个地理界碑。它像一位高大伟岸的父亲,携着南方和北方两个儿子;又像一位慈祥宽厚的母亲,牵着长江和黄河两个女儿,这种拟人化的比喻是多么的恰当和贴切呀,让我们瞬间理解了秦岭的地理意义,那种重要位置与地位跃然而出。

读罢这篇文章,让我感觉到秦岭不仅仅是一座自然之山,它更是一座福山,是一座文化之山。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一直是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去朝圣一座文化之山、文学之山。当清晨的朝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一瞬间,太阳像一个圣母,映红了祖国的大地和山川,映红了我的眼眸,也映红了我的心情。我仿佛又听见草木拔节、鸟儿欢唱的天籁之音。哦,秦岭,美丽的大秦岭,我心中的伟岸的山,我向往,我膜拜,我仰望,而这皆是一篇文学作品带给我的。它让我在文学中感受自然的伟大,感受到秦岭之丰饶与博大,这不仅是一次有趣的登山之旅,于我的心灵也是一次启智和洗礼。美丽的秦岭,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神奇和多彩多姿的世界,而秦岭里的文学又给了我们另一个美好的世界。在陕西的这片土地上,历来盛产伟大的作家,古有李白、韩愈、王维等,今有柳青、路遥、陈忠实等,他们都是登上了文学高峰的人,也因此让陕西成了文学大省和文学重镇。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就看过徐老师获冰心散文奖的自选集《月照长河》,被她书里宏大辽远高旷的思想所折服。她虽为女子,却有男子的胸襟和气度。书中不仅有山河壮丽,有叹古思今,有人间百味,亦有济世柔情,此中风骨和情怀,是丝毫不输男子的。人说文如其人,在徐祯霞的作品里,应该是体现得很真切的,而这正是最打动我的地方,也让我对这位未曾谋面的作家生出了敬仰之情。山高人为峰,其实再高的山,我们也会将其踩在脚下,而可贵的在于攀登!

2022-08-31 ——读徐祯霞《向着秦岭最高处去》有感 1 1 文艺报 content66388.html 1 仰望文学中的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