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小说是一门关于生活的艺术

——王啸峰小说集《四时成岁》阅读札记 □小 海

王啸峰开始创作后,最早结集出版的都是散文集,如《苏州烟雨》《吴门梦忆》《异乡故乡》。读他的散文,我发现他很善于写人物。其实,几乎在他所有散文中,我感觉他特别擅长写人物,比如《弄堂里的祖母》《二姐》《抄表工》等。此外,在写作中,他也特别擅长营造气氛,善于抓住细节,这些已经不单单是散文的,而是典型的小说特质。

王啸峰说他投稿给刊物的散文栏目,好几次人家都当小说发了。之后,他也就顺水推舟,名正言顺地写起了小说,多部小说集陆续出炉。之前,读王啸峰的散文集时,我开玩笑说,他写的是散文小说,实在因为散文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体,很有伸缩的弹性。王啸峰在自己的写作中扩展了散文的领地,打通了散文与小说两种文体的界限。

说一个人是散文小说家,没有丝毫的贬义,而是相反,是一种荣耀。我们看看,有不少国际文坛大家,写的就是散文小说。比如前几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他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试论疲倦》《缓慢的归乡》《无欲的悲歌》《痛苦的中国人》等,已经无法归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概念。他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文体大家。这些小说,你也可以说是随想录、游记、植物志,等等。

王啸峰写的还是正宗的小说,而且是苏派小说。他是陆文夫、范小青、苏童、陶文瑜等作家之后,新一代作家中的苏州代言人之一。他的散文和小说当中,有那么多苏州文化的元素——苏州的街巷、美食、园林、寺庙道观,更有那么多的苏州人物志系列。他的散文集中,有故事、有情节、有对话、有细节、有背景,这些当然都是小说的元素。读他小说集的时候,我们又发现还是那么亲切,他用拿手的散文笔法在写他的人物。

从《四时成岁》这部小说集能够看出,离开苏州后王啸峰的视域更宽广了。正如他自己所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是我对自己的一种要求,让作品的视野更加开阔,从而引起更多共鸣。”在《四时成岁》里,王啸峰不仅对小说这种文体本身的掌控更娴熟,而且还进一步证明了,小说是一门关于生活的艺术。

多年前,王啸峰调南京工作,在他作品分享活动上,我曾经说过,担心他能不能从苏州古城的浓重阴影中走出来。现在看来是多虑了。他到异地后,无论散文还是小说创作,视野更开阔了,苏州生活退到幕后成为了底色,这是他走出苏州后的一大变化。

收入集中的小说《四时自成岁》,通过周伟与孙兰的家庭生活,勾连出生活的肌理与生命的切片。从柴米油盐的日常故事和悲欢离合的情感世界,勾勒出了三代人的人性,在生活这个时代磨盘里的碾磨、成长与堕落。而在《路口》《晚宴》《夜静人未眠》《不速之客》等小说中,王啸峰写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左邻右舍,充满烟火气甚至一地鸡毛的生活,通过日常细节和氛围烘托,他把笔下的人物及其生活都写活了。

关于小说,陆文夫老师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小说,小说,就是从小处说说”。小说家要深入生活的内部,用细节呈现本质,反映人生百态。从这个角度看,小说,其实是一门关于生活的艺术。

随着王啸峰生活阅历的丰富和长年累月创作实践的经验积累,他对小说文体的把控也越来越自如从容。当然,他深知小说不是生活原材料与细节的堆砌,在小说结构的营造上,越来越有苏州园林设计的空间意识——以小见大,有回旋的余地,有主房、附房和备弄,有后花园,有摆设和花木虫鱼,更有类似迷宫的回廊,等等。这些,都体现在他的小说结构当中。

最后,弥漫在王啸峰小说中的,还有一种从字里行间逸出的诗意。读他的小说,就像走进了苏州或江南富有诗意的古老园林。诗意是一种文字意识和语言气质,有时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这种诗意,体现在王啸峰对神秘感的营造上,这一点跟诗人们非常像。王啸峰喜欢制造悬疑和迷宫,这是诗人们的游戏本能。有时候,我们读到了一部独特的小说,就像入住了园林里的老房子。我们预感这所老房子是有灵魂的,甚至存在着一个古老的幽灵。这就很神秘,有意思了。我们知道,那种千篇一律、钢筋水泥的新建筑一般是不可能有的,这个就是内涵和精神,必须经过数百年人间烟火气的熏蒸才可能有。这种房子的建筑构件和家具上面,有我们常说的世代生活的包浆。诗人常常喜欢描述没有来由的情景,在这一点上我们是相通的。王啸峰还原了人性中的神秘,而且是不需要解释的。这在他的《引力波》等一批新小说中,就有所呈现。他的小说有时在写实的同时,又出离了现实生活的表征,但是我们并不感到奇异,因为有时生活就是这样的。

不会写小说的散文家,不是个好诗人。哪天王啸峰要出诗集了,我也不会诧异。

2022-09-09 ——王啸峰小说集《四时成岁》阅读札记 □小 海 1 1 文艺报 content66524.html 1 小说是一门关于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