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委的共同领导下,《民族文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骀荡春风正式创刊。从此,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作家拥有了发表作品的国家级文学平台。40年来,《民族文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文学人才,推出了大量优秀作品,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和充实中国当代文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坚持强化文化阵地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0年来,在中国作协党组的领导下,在历任主编陈企霞、玛拉沁夫、金哲、吉狄马加、叶梅等的努力下,杂志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强化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充分发挥刊物文化阵地作用,引导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大量反映祖国改革发展进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诞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等重要时间节点,刊物都以专号、专辑、专栏和征文等形式推出相关题材作品,充分发挥刊物的舆论宣传阵地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坚持强化民族文学园地意识,出精品、出人才,有力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0年来,在这块文学园地上,实现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作家和书面文学的壮举。各民族作家同台竞技、倾诉情感、表达心声,同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百花盛开、精彩纷呈的繁荣景象。截至2022年9月,《民族文学》汉文版共出版494期,推出7875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评论等各类文学作品。许多少数民族作家荣获国家级文学奖的作品就是经由《民族文学》推出。《民族文学》年度奖从2010年创办至今已经评选出300多篇获奖作品,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
扶持和培养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促使少数民族文学人才辈出,造就一支不断发展壮大的作家翻译家队伍。40年来,杂志社举办形式多样的笔会、改稿会、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改稿班,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作家翻译家互相学习、交流创作经验,提升创作翻译水平。由此,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创作与翻译新人,确保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杂志社还引导少数民族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祖国各地工业、农业、牧业、科技等行业生产生活一线采访,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和动力。
创办少数民族文字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边疆和谐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和朝鲜文版相继创刊。十余年来,5个文版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翻译发表了国内800多位作家的优秀作品,以及数十位国外著名作家的佳作。精心编发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共1050多篇(首)作品。共有700多位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翻译家参与翻译工作。
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40年来,《民族文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学交流。《民族文学》汉文版发行到多个国家;蒙古文版发行到蒙古国;哈萨克文版发行到哈萨克斯坦;朝鲜文版发行到韩国,朝鲜文版译载的多篇作品收入一年一度在韩国出版的《亚洲小说选》。《民族文学》通过文学交流访问和刊物的出版发行,使中国各民族优秀作家的作品走出国门。
回顾历史,我们欣慰地看到《民族文学》的40年,是艰苦奋斗的40年,也是成就辉煌的40年。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国已经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民族文学》走向未来的新起点。《民族文学》的工作既是文学与文化工作,也是民族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学在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少数民族作家紧跟时代步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书写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