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民族文学》创刊40周年专题

思考民族文学创作实践的新路径

□侯健飞

作为一名满族军旅作家,一名从事军事文学创作的教员,能参加《民族文学》创刊40周年座谈会,倍感荣幸。《民族文学》创刊40年来,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坚持传承、创新、包容、开放的办刊理念,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以丰富的文学作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丰富和辽阔。很多少数民族作家在这里崭露头角;由此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近些年来,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全力支持指导下,《民族文学》搭建了更多平台,尽可能创造条件,激发少数民族作家的创造力,拥有了相当数量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在各种文学期刊起伏不定的浪潮中,《民族文学》如一艘马力十足的巡洋舰,劈波斩浪,稳定前行。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办刊人的努力。《民族文学》历届编辑老师是这样一群人:

一是坚持正确的办刊思想。文学和文艺首先要服务于国家、民族的大势大局,这就要求作家心中有祖国,生活有文学,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不能缺席。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而少数民族文学的人民性更是反映在基层,反映在偏、散、远地区。2019年,为落实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计划,《民族文学》推荐我去完成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脱贫攻坚采访创作任务。坦白说,当时的困难很大,一是我教务繁忙;二是疫情突如其来。但多年的编写友情和刊物的高度信任,不容我推辞;再者,作为军旅作家,书写人民、讴歌脱贫攻坚英雄群体也是我的天职。经过近一年的采访,25万字的《石竹花开——闽宁镇的春天》在刊物选发,并有幸获得“2020《民族文学》年度奖”。在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中,《民族文学》主编、副主编和责任编辑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

二是一以贯之地树立作品生命线意识。作品的生命线就是解决如何提高作品质量的问题。《民族文学》代代编辑聚焦创造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带领广大少数民族作家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持深入生活,因为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近些年来,《民族文学》在全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创阅中心,不间断地举办各种文学采风、作品研讨活动。这种深入一线的采编实践,不仅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创作质量,也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文化生活。

三是始终抱有家国情怀。这就是用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帮助指导少数民族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们解决如何提高讲好中国故事本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学传统,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发表平台,有责任与中国一流作家和世界各民族作家一起,为人类创造出优秀的精神财富,讲好中国故事。

四是在实践中明确价值追求,也就是在编创中解决如何明德修身的问题。作家要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做到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民族文学》对待作者和作品始终拿好一把尺子,这尺子就是“四个决不能”和“五个靠”,即:“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

总之,创刊以来,《民族文学》的编辑团队和每一位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出了有目共睹的积极贡献。在新时代新征程,《民族文学》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如果让我提建议,我首先想到要继续挖掘、弘扬好民间文学。在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作家文学也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在广大农村读者心中,民间文学仍是重要的文化标志。当然民间文学不是古物,不是陈旧物,许多感人的故事和人物就活在当下。其次,希望刊物一如既往地关注军事题材和扶持培养少数民族军旅作家。第三,更多关注民族地区基层的文化与文学发展,因为文学的绿洲还需下大力气建设。

2022-09-21 □侯健飞 1 1 文艺报 content66671.html 1 思考民族文学创作实践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