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我们这十年

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来自哪里

□陈培浩

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来自于对凝固知识框架的超越。在学院化文学体制中,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面前似乎抬不起头来。作为文学常识,文学批评的主要工作是对文学现场源源不断运来的作品、现象作出迅速回应——甄别、分类、包装,以完成文学进入流通和再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在文学知识的生产流程中,文学批评被指定的是一个初加工位置。由于缺乏时间距离,文学批评提供的结论被认为有待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进一步提炼和深度构造。这套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常识其实来自于韦勒克和沃伦《文学理论》的三分法,它虽被广泛接受,却不能被绝对化。换言之,在此之外还应有其他的划分方式。比如黄子平教授就曾说过,所有的文学史都是文学批评的一种。循着这个逻辑,其实所有的文学理论也都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按照韦勒克的划分,文学批评平行但低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因为文学批评客观性不如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但按照黄子平的说法,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同样是一种主观的理论建构,它们也应被纳入大文学批评范围。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文学史的三分法来自于韦勒克,这是常态社会下的知识划分,大变局时代文学批评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学批评召唤着思想的诊断、审美的创造和现实的介入。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来自于它从固有的思想体制和凝固的知识中摆脱出来,去将一种未来的远景转变为现实。

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来自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辩证。文学批评当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何处为好,何处为坏,这是一个判断力问题;报喜不报忧,表好不表坏。文学批评变成文学赞美、文学吹捧甚至文学谄媚了。文学批评有肯定性和否定性两面,但赞美未必就是肯定性批评,批判也未必就是否定性批评。有效的肯定和否定的本质都是准确的发现和创造。不准确的赞美和批判在艺术上都是无效的,既伤害文学,也伤害批评。所以,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提倡赞美或批判,两者都是批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要反对自吹自擂、相互吹捧、盲目拔高的无效赞美;也反对人身攻击、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没有学理性的无效批判。无论是肯定或否定,有效的文学批评必定是价值的辨析和确认。否定性批评,剜烂苹果不是为了毁掉苹果,而是为了给苹果去烂存好。所以,否定性批评的目的同样是价值的确认,而不是价值的毁灭。肯定是为了将好的价值辨认出来,否定同样是为了去伪存真、去芜存菁。还需注意到,有效批评常常兼有肯定性和否定性两种思维。即使是准确的赞美,也不是最好的肯定性批评。肯定性批评必须同时兼有否定性思维,换言之,寻美的批评固然有其道理,但只寻美而不求疵的批评,只能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不能在更宏大的视野中对作品进行准确的定位。否定性思维将使肯定性批评走向深入,反过来,肯定性思维也有助于否定性批评获得更高层面的学理性。解构有力,建构无方,这样的批评并非完全无效,但显然并非第一等之批评。在文学批评实践中,既要对作家作品有理解之同情,有效地肯定;也要能以更高眼光审视之、评定之。有一张更广阔的艺术地图,才知山外有山。对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有情,又能知其种类科属及客观的艺术位置。有一套更高迈的艺术标准,文学批评才能与文学创作一道攀登更卓越的高峰。

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来自于对多元标准的坚持。它的标准并非单一,不同类型的批评有不同的有效性标准,批评必须对读者有效,但读者却是各种各样,并非所有人都是全部文学批评类型的理想读者。对一个人无效的批评未必对所有人无效。按照批评对象和范围,我们可以将文学批评分为文本批评、现象批评和理论批评。通常而言,文本批评以单一或几个文本为批评对象,是文学批评最常见的形态。现象批评是对文学现象、思潮的批评,通常属于文学史研究的范畴。理论批评则多进行诗学辨析和理论建构。事实上,这三种批评类型各有其意义,但却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比如对普通读者,甚至是对大部分作家而言,他们更感兴趣的通常是文本批评,因为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入文本。理论批评对于某些人而言可能是失效的,然而却并不意味着它们真的无效,这有赖于建构一种更加辩证多元的标准。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022-09-26 □陈培浩 1 1 文艺报 content66730.html 1 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