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题主线,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民族地区发展变化、展现各族人民崭新精神风貌的优秀文学作品。回顾这十年,我们看到,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带动下,少数民族文学人才不断涌现,各门类的文学创作佳作不断,展现了各民族作家丰沛的创作活力。面对这浩瀚的作品海洋,我们首先注意到一批批少数民族文学丛书的出版。比如55卷60册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共收录2218位作者的4279篇作品,第一次集中展示了我国新时期以来55个少数民族文学群星荟萃、精彩纷呈的辉煌成就。还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文学共同体书系·中国当代多民族经典作家文库”、“康巴作家群书系”、“我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等丛书,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这些年来少数民族作家们的创作实绩。近十年里,共评选了两届(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共有50位作家的49部作品和8位译者获奖。另外,藏族作家阿来的中篇小说《蘑菇圈》、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回族作家马金莲的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蒙古族作家索南才让的中篇小说《荒原上》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各民族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描绘,有对各民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光辉业绩的讴歌,有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赞颂,还有对民族性和人性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细微变化的观察。这些获奖作品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主旋律高昂、题材风格多姿多彩的喜人局面。如果从文学期刊的视角观察这十年的民族文学,可以看到:一方面,一大批知名的少数民族作家活跃于各大知名的文学期刊;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学刊物积极地、默默地发掘各地的文学新人,为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获奖的作品、名家的新作已多有评论家关注,记者此次采访了《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西藏文学》主编次仁罗布、《边疆文学》总编辑潘灵、《广西文学》主编覃瑞强、《朔方》执行主编火会亮、《飞天》主编阎强国、《草原》副主编赵筱彬、《民族文汇》编辑阿依努尔·毛吾力提,请他们畅谈十年来各自刊物所发表的佳作和培育新人的情况。
记 者:最近十年,贵刊发表的作品中,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些作家作品?请列举5部以内的作品,并简单作出评价。
石一宁:十年来,《民族文学》(汉文版)刊发的作品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每种体裁都有精品力作,刊物也自2014年至今成为“中文核心期刊”。仅试举小说作品为例,仡佬族作家王华的长篇小说《大娄山》(2021年第7期)、回族作家马金莲的中篇小说《长河》(2013年第9期)、布依族作家潘灵的中篇小说《太平有象》(2021年第11期)、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的短篇小说《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2020年第11期)、瑶族作家红日的短篇小说《码头》(2019年第11期)就是十分突出的作品。其中,《大娄山》是献给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上的扶贫工作者的作品,塑造了新时代扶贫工作者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群像,描绘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贫、发展经济、加速迈向现代化的悲壮而雄浑的图卷。《长河》以独特的视角透视日常生活,从生老病死中觉悟人生的真谛,以从容、内敛和有力的笔触揭示了生命的高贵与死亡的洁静。《太平有象》关注生态,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现实关系有新的前沿性观察和思考。《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以寓言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新时代内蒙古草原的巨变与蒙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码头》取材巧妙,通过一个摆渡人从骄慢到失落的心路历程与现实境遇,表现了现代化的生活平静而又不可阻挡地来临的时代趋势。
《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五个少数民族文字版十年来积极引导母语作家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推出老中青三代作家创作的一批反映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展示新时代新生活新景象、促进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优秀作品。 其中,蒙古文版推出的《白马》(乌尼日其其格)、《井底的三棵柽柳》(乌仁图雅)、《鬃毛青狼》(扎·宝音德力格尔)等小说和《天边,遥远的月光》(叶尔达)等散文,藏文版发表的小说《消失的山村》(尼玛次仁)、组诗《故事》(嘎代才让)、诗作《超越生死边缘》(元旦)、散文《阿里从教记》(吉本加)等作品,维吾尔文版刊登的《楼房》(热比古丽·伊布拉音)、《母亲》(热合玛依·热合曼)等小说和《魔毯》(木那完尔·莫合塔尔)、《灰色的海鸥》(吾斯曼·卡吾里)等散文,哈萨克文版推出的朱玛拜·比拉勒、吾拉孜汗·阿合买提、阿孜亚、合德尔汗等名家和哈志别克、拜山艾力、马达提别克等青年作家的佳作,朝鲜文版刊发的小说《冬蛙》(金京花)、《舅舅的左脚》(金革)和诗歌《假面舞》(沈明珠)、散文《枫叶之吻》(赵光明)等作品,呈现了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的活力。
潘 灵:《边疆文学》身处“边疆”,但我们的视野尽量做到开阔。我们既关注云南本土的作家,也刊发了全国各地作家的作品。就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而言,土家族作家田瑛的散文《未来的祖先》(2014年第12期)、苗族作家向本贵的中篇小说《界坪女人》(2014年第8期)、彝族作家吕翼的中篇小说《穿水靴的马》(2021年第1期)、苗族诗人张远伦的组诗《长江十八拍》(2021年第4期)、蒙古族作家索南才让的短篇小说《葬身》(2021年第12期)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文体不同,但大多以本民族的历史习俗和生活为发轫点,旨在展示自己民族的民族风情、解析文化密码。他们既落脚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又有现代性的思索。也有作品书写当代现实生活,展现民族性的变迁,以小见大写出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覃瑞强:《广西文学》十年来刊发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瑶族作家光盘的中篇小说《我的“再生人”太太》(2015年第5期)、侗族作家杨仕芳的短篇小说《如影随形》(2015年第12期)、壮族作家陶丽群的短篇小说《莫西娜的生日》(2016年第10期)、壮族诗人黄芳的《黄芳诗4首》(2021年第3期)、毛南族作家莫景春的散文《从教记》(2016年第4期),是其中的优秀之作。具体说来,《我的“再生人”太太》的灵感,来源于作者听到的各地关于“再生人”的传闻,虚构了“我”与“再生人”太太的相处,聚焦发生在“再生人”太太身上的奇异之事。作者一方面试图探讨“再生人”这一文化现象,一方面又试图拉开人生与文化的距离,在这样的思考中展示人的遭遇、困境和命运,书写人的心灵,为人物立传。《如影随形》写了“我”与通缉犯“赵光”的故事,以及由此牵涉出的亲情与人情世故的罗网,在过往与现实里穿梭交织。这篇小说写出了作者对城市的认识与想象,写出了其中的坚硬、陌生与隔阂,以及对美与纯净的向往。《莫西娜的生日》讲述了一个名叫莫西娜的女性孤独委屈的一生,生日当天的种种铺陈并没有迎来读者期待视野中的其乐融融,而是无尽的孤寂与落寞,令人哑然,极为震撼。黄芳的《第五人民医院》《窄门》《霜降》等诗作,体现了诗人经过多年写作的修炼和生活的磨砺,对生活具有了更为敏锐的感受力和表达力。作为人民教师,莫景春在《从教记》中记录了自己对乡村小学教育问题的思考,让人掩卷沉思。
火会亮:《朔方》坚持纯正、质朴、典雅、安静的文学品格,除了刊发常规的小说、诗歌、散文,还加强专门的主题策划,以及访谈、评论等,尽量涉及更广阔的作者群和艺术门类。就本刊发表过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而言,我个人印象较为深刻的有:回族作家马金莲的中篇小说《柳叶哨》以童年视角书写生活中的温暖;回族作家马悦的短篇小说《飞翔的鸟》聚焦回族人民生活与人性中的宗教、道德之重;回族作家李进祥的短篇小说《婚纱照》书写生活中的丰富、复杂与温馨;回族诗人马占祥的组诗《河流事件》既关注黄土地上的河流,也聚焦黄土地上的人民;维吾尔族作家阿舍的随笔《亲爱的散文》笔墨厚重、情感真挚。
阎强国:《飞天》杂志立足陇原大地,同时面向全国,十年来刊发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果要说出其中5部(篇)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话,我想到是:藏族作家严英秀的中篇小说《仿佛爱情》(2013年第3期)、藏族作家何延华的中篇小说《寂静的雪山》(2019年第3期)、回族作家马悦的短篇小说《三儿的礼花》(2017年第8期)、回族诗人马占祥的诗歌《旱天岭》(2022年第6期)、藏族作家王小忠的散文《车巴河笔记》(2021年第1期)。其中,《仿佛爱情》聚焦知识分子们的爱情和生活,从不同角度确证了“没有一种人生不是残缺不全的”相关主题。《寂静的雪山》讲述的是一个由城返乡的女子重新找到家庭与生活定位的故事,有体恤、谅解与成长,也有温暖、信念与激情。城乡的差异、代际的冲突、生计的迷惘、未来的向往,都在脚踏实地的劳作中逐渐获得清晰的前景。《三儿的礼花》讲述的是一个乞讨的孩子三儿的希望和困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旱天岭》写的是诗人在旱天岭村扶贫的丰富感触。《车巴河笔记》是高原驻村生活的实录,家长里短、农事仪式、文化观念等内容,再现了高原农牧区人民的生活状态。
赵筱彬: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期刊,《草原》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格外关注,他们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构成了内蒙古当代文学中独特的“那一个”。近几年,我们推出了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比如,蒙古族作家特·官布扎布的长篇历史文化散文《人类笔记》,关注全人类的命运,用散文的形式来完成内在的哲学思考,是一部难得的梳理人类历史与文明的大作。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的中篇小说《巴桑的大海》渗透出来的精神力量令人感动,巴桑这个孤勇者,以自己的顽强意志,突破了苦难的重重围困,并在广阔的自由天地构建起伟大的人间之爱。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中篇小说《驱熊犬》从自我的经验出发,细腻捕捉,塑造了驱熊犬勇猛忠诚、纯粹无畏的品质,在汩汩的爱意里传递了可贵的自然文学观。蒙古族作家娜仁高娃的短篇小说《醉驼》以自己熟稔的沙窝地作为叙事空间,不断开掘生命基因里的民族记忆,描摹无序的、焦灼的、恣意生长的状态。达斡尔族作家晶达的中篇小说《所有的灵魂最后都到河里去》将叙述的视角转向自己生长的那片大地,去追溯生命的本质,并最终找到了答案——所有的生命都会像水滴一样,淹没于时间的长河里。
阿依努尔·毛吾力提:十年来,《民族文汇》杂志秉承着“荟萃民族文化精品,推介民族文化成果,展示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办刊宗旨,既推介全国各民族作家的佳作,也聚焦新疆名家新作、新人佳作,在促进文学交流、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哈萨克族作家朱玛拜·比拉勒的中篇小说《生存》(2015年第4期,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译)以一峰骆驼的视角聚焦哈萨克人的自然观念,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柯尔克孜族作家阿布都热合曼·艾则孜的中篇小说《乡下老爸》(2018年第2期,苏永成译)呈现了两代人之间、城乡之间观念、价值观的冲突,有对人性的批判,也有对道德伦理的维护。壮族作家黄毅的散文《味蕾之苍茫之旅》(2015年第5期)写到新疆的饮食文化以及新疆人的豪迈、真诚、不拘小节的特质。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述间写尽了新疆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各民族交流交融交汇下铸就的情义和灿烂的文化。回族作家毛眉的散文《散文五题》(2015年11期)写新疆的文化、写亲情、写雪莲、写棉花,冷静克制的语言、深邃而细腻的思索,对万事万物身怀悲悯的情怀,无不展现其中。另外,我们还在2018年第1期刊发了维吾尔族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的诗歌《献给祖国的歌》(艾克拜尔·乌拉木译),诗人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的诗句表达了各族儿女对祖国无尽的热爱,读来让人心潮澎湃。虽然这位伟大诗人已经故去,但翻译和刊登他的诗歌可为新时代维吾尔族青年诗人的创作提供榜样。
记 者:《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学刊物,是培养少数民族文学新人的重要阵地,请介绍贵刊在培养文学新苗方面的举措,并推介一些突出的文学新人。
石一宁:十年来,《民族文学》通过设立“本刊新人”栏目等举措,培养了相当一批文学新人,如发表了壮族作家连亭的《有没有一袭桃花落在水中》《草木一秋》、回族作家敏洮舟的《怒江东流去》、畲族作家朝颜的《当花瓣离开花朵》、彝族作家阿薇木依萝的《采玉者》、满族作家王开的《隐秘之路》、东乡族作家丁颜的《在那雪山顶上》等散文,满族作家周燊的《牙洞》、侗族作家杨芳兰的《滨江花园》、鄂温克族作家戴琳的《天鹅》、瑶族作家瑶鹰的《瑶山花》、满族作家修瑞的《封山》、哈萨克族作家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的《正七月大雪弥漫》、苗族作家欧贤俊的《绝技》等小说,还有维吾尔族诗人麦麦提敏·阿卜力孜的《玫瑰赞》、回族诗人阿麦的《洁白的纸上》等诗歌。《民族文学》五个少数民族文字版或设立专栏,或推出专辑,积极推介新人新作,并举办一系列作家改稿班以提升青年写作者们的创作水平。
次仁罗布:《西藏文学》是培养西藏青年作家、藏族青年作家的重要阵地,很多青年作家都是从这里起步进入文坛。写诗的沙冒智化、洛桑更才,写小说的平措朗杰,写儿童文学的索朗卓嘎,还有以汉语、藏语进行双语写作的作家“零”,都是其中比较优秀的青年写作者。
潘 灵:作为云南的文学刊物,很多云南作家,特别是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与《边疆文学》杂志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也有很多省外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也都在这里刊发过重要的作品。包倬(彝族)、张远伦(苗族)、何永飞(白族)、李达伟(白族)、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哈萨克族)、张伟锋(佤族)、伊蒙红木(佤族)、马碧静(回族)、李俊玲(布朗族)、杨荟(彝族)等作家都在《边疆文学》上留下过自己的文学足迹。其中有些骏马奖作家的处女作就是在我们刊物上发表的。
覃瑞强:《广西文学》十年来既通过“特约头条”“特别策划”等栏目刊登名家新作,也通过“新发现”“广西看台”等栏目聚焦新人新作。壮族“80后”作家晨田2019年在《广西文学》发表小说处女作《去庆州》,中篇小说《在我们消失的地方》曾获《广西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他的作品聚焦于城市边缘人的奋斗经历和心路起伏,借由主人公的故事,阐发关于生活意义、生命尊严的思索。壮族“80后”作家牛依河的作品连续发表于《广西文学》2006年至2022年九届“广西诗歌双年展”专号,《广西文学》2022年第九期“新发现”栏目推出其组诗《重叠的事物》。2018年,他获得广西作家协会“文学桂军”新锐作家项目扶持。壮族“90后”作家连亭主攻散文写作,在《广西文学》发表了《背影消退之处》《镀金贵族的孩子》《个人史》《寄居记》等11篇散文,曾获2018年“《民族文学》年度散文奖”、《广西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等。
火会亮:《朔方》多年来积极扶持新人新作,有时在常规栏目中多选取新人之作,有时推出专辑专栏让新人群体亮相。郭乔、凡姝、乌兰其木格、马泽平等都在《朔方》上发表过他们的重要作品。
阎强国:《飞天》非常重视青年写作者的成长,我们刊登了大量青年作家的小说、散文,还特别设置了“大学生诗苑”专栏,聚拢了一大批优秀学子的诗作。如果要举例来说的话,比较突出的就是藏族女作家何延华。她自2008年在《飞天》发表处女作《嘉禾的夏天》以来,又先后发表了中篇小说《立春》《酸卓玛和甜扎西》《寻找央金拉姆》《寂静的雪山》《狼虎滩》、短篇小说《献羊》《斡河边的乌子》等,其中的很多篇作品要么被转载,要么获得一定的奖项。
阿依努尔·毛吾力提:作为新疆刊发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民族文汇》在“小说星空”“散文天下”“诗歌高地”等栏目中积极刊发新人新作。麦麦提敏·阿卜力孜(维吾尔族)、图尔贡·米吉提(维吾尔族)、瑞朵·海瑞拉(维吾尔族)、胡玛尔别克·壮汉(哈萨克族)、阿依奔·杰克山拜(哈萨克族)、珥达(蒙古族)是近些年来比较活跃的青年写作者。
赵筱彬:《草原》推荐新人的重点栏目是“新发现”,与《草原》杂志有渊源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非常多。例如,彝族作家阿薇木依萝刚刚进入读者视野时,《草原》就一度力推,如今她已经凭借着自己独有的风格,在小说和散文创作上占有一席之地。蒙古族作家阿尼苏勇敢而执拗地打开自己,其小说语言看似笨拙、非日常化,恰恰构成了巨大的张力。达斡尔族作家阿娜始终关注达斡尔族女性的命运,她的散文像一条晨光映照下的河流,闪烁着宁静的光芒,跳荡着一颗善意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悲悯之心。满族作家邓文静最初以散文创作进入读者视野,后来转向小说创作。她的小说有着散文一样流淌的真挚情感。蒙古族作家渡澜在作品里塑造了一个魔幻的荒诞的世界,并通过寓言的方式将世俗的真相各个击破。她也凭借短篇小说《美好的一天》获得第二届《草原》文学奖新人奖。蒙古族作家阿塔尔对叙事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把控能力,他用宏伟而奇幻的笔法生动描述了一个虚构世界的斗争、厮杀、抗衡,甚至毁灭。还有一些非常有潜质的更为年轻的“00后”作家,相信不久后他们即会生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