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作品

谢老不老

□李 丽

一个天高云淡的秋日上午,在好友的引荐和陪同下,我有幸带女儿拜访了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大教授谢冕先生。谢老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如今已有90岁高龄,能有机会拜访,实感荣幸备至。

与谢老约了10点左右到他家,待赶到时,谢老已经等候在门口,我们非常感动。谢老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落座后,在师母陈老师沏好的茶香中,他与我们开始畅聊。谢老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一点也看不出已到鲐背之年。

谢老告诉我们,如今他身体已完全康复,可以接待朋友来访,之前几个月,都是闭门谢客的。从谢老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他从摔倒到治疗直至康复的整个过程。今年2月,谢老在户外锻炼时不小心摔倒,导致胯骨粉碎性骨折。被送到医院后,立即进行了手术。术后第二天,由重症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医生查房时让他下床、站立。谢老在众人的协助下“再次”站立,并用助步器“走”了几步。谢老说,这几步的艰难是无以言状的。但他事后很感谢医生的“简单粗暴”,因为老人最怕摔,很多老人摔了之后就卧床不起,甚至溘然长逝,如袁隆平院士、伊丽莎白女王即是如此,但谢老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站立、“行走”,这为他以后的康复树立了信心。

为早日康复,谢老每天严格按照医生为他制定的计划进行康复治疗:踝泵运动每小时100次,臀桥运动每小时10次,每日连续10小时。如此大的运动量,谢老每日坚持,是病房里的“模范病人”。大约一周时间,谢老已经能用助步器在室内行走;术后半个月,谢老生活已基本能自理。

出院后本应到康复中心继续进行康复治疗,但因谢老不放心师母一个人在家,便将康复治疗放在了家里进行。谢老坚持不请护工,不坐轮椅,不用拐杖,每日用助步器锻炼行走,从数十步到数百步。当有一天终于能完全不用助步器而独自行走时,谢老高兴地把助步器举了起来,拍了张照片,记录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如今的谢老,已经行走自如,丝毫没有摔伤后的“遗迹”。陪伴自己几个月的助步器,已经被师母当作晾衣架,继续发挥余热。

直到现在,谢老依然每天坚持锻炼,他说,运动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我们到来前,他已经在屋内走了4000多步,并说下午还要继续锻炼,每天都要达到走路一万步的目标。

谢老说,朋友们听说他清晨运动时受伤,以为他“不服老”,其实不然,谢老二三十年前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不知不觉就老了,不好看了,有些动作不能做了。”谢老“服老”,但不愿意“因老而休”,晨运长跑是谢老数十年养成的习惯,并且坚持跑后洗冷水浴,寒冬腊月也不间断。谢老从73岁到83岁的10年间,曾先后三次徒步踏过令人望而生畏的十八盘,登临泰山之巅;曾于暴雨中两天走完梵净山的8000步台阶,经万卷书而逼金顶。长期锻炼积累下来的深厚的“功底”,为谢老快速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令人惊叹的是,多年身体康健使他的医疗卡就诊记录一直为零,如果不是这次意外,估计零的纪录会一直保持下去。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生病住院、康复期间,谢老用护士送给他的笔记本,坚持写日记。他拿出厚厚的笔记本给我们看,笔记本的封面上记录了时间:2022年2月16日—7月9日,每天一篇。内页里密密麻麻的小字,记录了他生病期间所经历的人与事、所思与所感。他说在这期间他还写了五篇文章,其中,《换骨记》写于出院之际,记录了自己摔倒、医治的过程;《学步记》写于术后三个月,记录了他人生中“第二次学步”。按照文章三部曲的写法,他应该再写一篇《登楼记》,记录自己在左腿“异物”的主持下,如何爬楼。但他不想写了,他说,个人的灾难微不足道,前两篇主要是为了向亲朋好友报平安,因为当时为了安心静养和康复,他关闭了手机,不接电话,不复微信,包括大家对他的问候也不回复,所以通过写文章的方式来告知大家,避免大家担心。如今完全康复了,也能用手机回复了,就没必要再浪费大家的资源了。

谢老如今虽然足不出户,但胸怀天下,对一些国际热点问题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说,个人只是宇宙中的尘埃,但活着就要关心现实。谢老在病中日记的扉页中写到“a man is not old as long as he is seeking something”,并在旁边写了中文注释:只要一个人还有所追求,他就没有老。是的,乐观向上、与时俱进的谢老一点都不老,甚至可以说是“正青春”。

不知不觉已临近中午,由于两位老人不方便外出就餐,我便在网上点了外卖送至家中。师母感叹现在网上订餐的便捷。师母不吃辣,视力也不大好,谢老细心挑选不辣的菜,端到师母面前。也许这对谢老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已经习以为常,但正是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美的模样。师母是谢老在北大读书时的同班同学,我笑问师母:当年是不是谢老主动追求您的?师母说,也不是,没有谁主动追求谁,两个人自然而然就走到一起了。谢老说,他们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不像现在谈恋爱有那么多仪式感,那时候学校不准在校生谈恋爱,他们确定关系时,虽然不敢明目张胆,但也不至于偷偷摸摸,因为学校对此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至于他们的爱情得以顺利发展。从学生时代的两情相悦,到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并肩携手,他们用一生的经历诠释了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谢老能在90岁高龄经历“换骨”一劫而恢复如初,与师母精心的照顾和关爱密不可分。

面对满桌美食,谢老胃口大开,大快朵颐。我女儿坐在谢老旁边,我们吃罢后,他俩仍饶有兴致地慢慢品味。谢老高兴地说:“一老一小,吃得很好!”有孩子的陪伴,谢老吃得更有滋味了。谢老对美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求是要有味道,最痛恨乏味,正如他所说的:“该咸不咸,不吃;该甜不甜,不吃;该油不油,不吃”,一句话就是不要背叛食物应有的味道。我们向他求证他当年在深圳一口气吃掉17只生蚝、被江湖上传为奇迹的伟大壮举,他不以为然地说:“错了,是27只!”引得我们哈哈大笑,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一口气吃掉27只生蚝,不敢说“后无来者”,也真是“前无古人”了!可见谢老对美食是真爱。

临别之际,谢老送我女儿他今年出版的新书《觅食记》。午餐时已经见证了谢老对美食的热爱,没想到他竟然将美食转化为美文,让人叹服。谢老给她赠言:“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热爱生活”。我想,这是谢老对她的勉励和期许,也是谢老自身的生动写照。谢老“一生只做一件事”,在其热爱的文学与诗歌的沃土中精耕细作,成为业界泰斗级的人物;谢老“摔而不倒”,凭着坚强的毅力重新站起来,做到行动自如,坚持锻炼,热爱美食,不就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吗?

道别时,谢老与我女儿这“一老一小”合影留念,谢老的目光慈祥而温暖。院子里谢老和师母数年前亲手栽的柿子树已高高耸立、硕果累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谢老不老,谢老是名副其实的“90后”,是中国文学界的“常青树”。

2022-10-21 □李 丽 1 1 文艺报 content67011.html 1 谢老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