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中国

在与太阳对视中不坠青云之志

——读吴重生诗集《太阳被人围观》 □王 毓

脚步正大光明,走过祖国的大地。光线穿透南北,消融了丘陵、平原和雪山,天和地互为上下。在暮春杭州隐隐的花香中,我一口气读完了吴重生即将付梓的新诗集《太阳被人围观》,这股感受如舞台上的一束追光,明明白白打在我额头上。

从第一辑《走马昆仑看朝霞》中的第一首《我总是把太仓读成海仓(组诗)》,到第六辑《昨夜星辰昨夜风》中最后一首《雨水直接把北京浇灌成江南》,我仿佛化身为一个脚劲十足的“少年夸父”,从东海跑到西昆仑,从江南的木杖滑入北方的大雨滂沱。在太仓“把整个东海读作人类的行囊”,海拔2000多米的戛洒是“从梦境中切割出一块桃花源”,厦门人“身材如南方春天里的紫燕”……在一本诗集中行万里路,吴重生既践行了自己以文“视通万里”的创作观,同时其挚爱大好山河和灿烂文明的爱国之心也表露无遗。

而且,其笔法传承了中国传统诗画中独特的空间感,总计103首(组)诗歌中,超过九成有明确的地标所指,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以全画幅讲述空间中的景。比如《乐至的选择题》,乐至是七彩的,油菜花里的蜜蜂、山脚下的天池、等待降雪的梅岭,风景、历史和故事都铺呈在一幅乐至画卷上,大、满、写实。其次,诗中意象情境多以平面化来网罗住人间的景与情。“乡路啊/让我握紧你手心的乡愁”“绿色恣意纵横/它们为万里晴空写下译文”“千年老墙会说话/发黄的诗卷里收藏着繁星”“以诗叙事是祖先对子孙的开示/做这牌匾的木头取自深山”……“乡路”与“手心的乡愁”、“绿色恣意纵横”与“译文”、藏“繁星”的“诗卷”、家族开示的“牌匾”取自深山的“木头”,诗人总是热衷于取三维世界里一组对立统一的情景意象,左右手一抓,揉成一个团,抚为“乡路”“译文”“诗卷”这些平面,和古人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脉相承。最后,整本诗集风格上大小情势统一。哪怕只是浏览一下目录,或读个两三首,都能感受到诗人目光所及之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推天地为一面纸,甩山水为千万点。天地万物,可大可小,可上可下,空间不“空”,满即是“空”。

这种底色和他的个人史相关吗?改革开放40余年,“70后”基本踩上了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各种问题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迎刃而解。吴重生刚好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从浙江腹地浦江的耕读之家,走到历史和未来同样精彩的杭州,再到祖国的心脏北京,成为记者、诗人、教授、出版人,是名副其实的美好生活的奋斗者、讴歌者、分享者。眼中有光的少年随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一路逐梦远航,成为国家中坚“70后”中的一员。这一代人集体意识更强,在变化中更务实,奋进时更相信自己,在社会议题上更中立,对未来更具饥饿感。有些烙印,我们可以从《太阳被人围观》这本诗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里窥见一二。

其中一个“关键词”是“青色”。诗题有《白雪是青色春雷的引信》,诗行有“戴上长江边这片青色的天空”“就像党史里那一棵文韬武略的松树/从梅岭长出青色的枝条”“他们如风般的脚步/带走了/这座大山青色的一部分”“青色而高远的天空/涤荡了无边的云海”“这是一个寻常的窗外/青色山脉正在向远处延伸”等。有歌唱道:“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在吴老师的故乡浙江就有龙泉青瓷,它在定都杭州的南宋时期达到鼎盛。对他来说,“青色的天空”会不会是历史的长空,“青色的枝条”会不会是新生的希望,“带走了/这座大山青色的一部分”是不是带走了一个民族的田园牧歌,“青色山脉正在向远处延伸”是不是从过去向未来的延伸?我大胆猜测,吴老师诗中的“青色”朝向过去,是能烧出天青色的故土,是曾满怀生机和温情的乡村童话。

另一个“关键词”是“谜”,诗集中“谜面”和“谜底”等词反复出现。和前面对应,我大胆猜测,“谜”朝向现在和未来,触摸着当代人在时代下的人海中隐秘而强烈的共振通道。“让巨石阵和仙华山一并留下吧/这个古老的谜/永远不要开启”“美食街是一个巨大的谜语/在阳光的罅隙里/请让我清点岁月的馈赠”“玻璃栈道搭建的谜语/像极了刚刚过去了的/那个多汁的春天”“翠鸟停留的地方/就是我交付给你的/壮阔未来的谜面”……世界局势汹涌澎湃,我国发展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个体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在当下这个节点,谁不是停在谜面上的一只“翠鸟”?长短句的背后,“70后”或许正在和我们一起见证他们曾在青春期历经的滚滚巨浪。我甚至隐约感觉吴重生把自己作为一个猎物,投身时代人海,同时又作为一个叫作“船长”的猎人去追捕这个猎物。“围猎的方式是古老的/我的心情成为唯一的猎物……壮阔的尘世追赶着少年!”他以保守的姿态和对未来的期待来静候这个“谜底”,渴望在矛盾的重逢中,完成一种回归,“太阳和月亮接壤”“两座山峦的重逢”“大地就是天空”。

这些或明或暗的星火,在《在天上挖一口井》中聚为一颗“太阳”,神与物游,物我相忘。“在天上挖一口井/用来汲取满天的云白和天蓝/其实,人世间所有的井都高耸入云……如果水井是烟囱的前身/那么从地底里冒出的清泉就是白云/与井水时时照面的童年就是飞鸟……我梦想能在天上挖一口井/存储关于人类文明的所有记忆。”诗人把自我代入“物”,以物我相融的心灵之窗体察世界。“蓝天,总是在汲水的瞬间被打碎”“炊烟被压缩成历史的印记”,烟囱在鸟的眼里也许就是一棵树,砖石砌成的井壁是可见不可读的旧时书。逐字逐行沉浸于一种魔幻现实中,这种感觉牢牢地攫住了我。对历史的关切、对土地的深爱、对生活的沉思,幻化为一缕细腻的清风,缓缓地吹拂在心头,带来的却是在脑海中激荡的浩大。在我看来,这明明就是一只鸟从农业文明飞到了工业文明,“烟囱曾是骄傲的地标”,“烟囱”代表曾辉煌过并正被信息时代取代的工业时代,“水井的低调、内敛/一如我久经风霜的母亲”,“水井”代表退出历史舞台的农业时代。“江水一直在流,我一直在天上飘”,这只鸟聆听“水井”和“烟囱”的对唱,最后借着自己的歌喉,站在世上的两处清静之地——烟囱高处和水井深处,默默唱出自己的听闻。这首诗在意象、语言、情感、思考上均做到了高度凝练。同时在这首诗里,诗人超越了个人和时代的审美意趣,能让各类读者获得普遍的共鸣,可谓经典之作。

同样精彩的还有诗集同名诗歌,第四辑《万顷波涛眼底过》中的《太阳被人围观》。“人无名不立,事无名不成”,名字一般都有特别的含义。据吴老师讲,诗集的名字听取了他即将远赴国外留学的女儿的建议。在这首诗里,太阳可以不在被人仰望的天上,它可以是地上被围观的一堆枯草,人可以跃升高空,目光成为太阳的燃料。化为太阳的诗人看到,“很多时候/人类习惯用色彩来划分/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疆域”,但是“太阳与这一堆枯草之间/有着隐秘的关联/它们彼此交融,并且问候”。这颗人格化、人文化的太阳可以看到一切生灵间的差异,也可以化为一切生灵,和一切生灵相融。同一颗太阳下,同属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样的希望和梦想,这首诗体现出了人类精神的实质和世界的普遍价值观。这让我想起西方的塔罗牌,里面有一张“太阳”。它是世界的能量之源,代表成功与喜悦,有着最纯真的快乐和满足,拥有洞察一切真相的能力。在这张牌里,成功和失败都不代表着结束,世界是要继续前进还是止步不前,“太阳”给出了一个选择,等着人们自己决定。这首诗就是整本诗集的“太阳牌”,崇尚初心、交互、相融、开拓。

最后,我也学吴老师在《太阳被人围观》里的表现,做一次“神与物游”吧。用千里目把天地碾为一张素纸,历史用青色,现在和未来用黑色谜面和白色谜底,勾画其上,“梦想花开,星星碎了一地”,碎为万水千山。万物有灵,素纸上每一朵花、每一颗星、每一个点,“给它炽热的目光/给它平坦的绿地”,都能与太阳对视。太阳是地上的烟囱和天空中的井,一个人的影子是否“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云来云往,被围观时,我们是否能坚守与太阳对视的初心,在云卷云舒中不坠青云之志,继续前进?

2022-11-02 ——读吴重生诗集《太阳被人围观》 □王 毓 1 1 文艺报 content67175.html 1 在与太阳对视中不坠青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