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华文文学

书写新移民生活

□黄宗之

2011年的一天,我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发件人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江少川教授,他说想采访我。此前,我与国内华文文学研究学者接触甚少,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他说,我们夫妇并非学中文出身、也不是文科生,出国之前没有发表过作品,移民美国以后,生活在异国他乡,为什么会拿起笔来从事文学创作?他给我出了一个访谈题目《移民后,文学创作为什么会发生?》,那时他并不认识我们,说是颇有几分好奇。访谈是在“空中”通过电邮完成的。他在大标题下列出几个方面的问题,请我们书面回答。

移民后,我为什么会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作为新移民,我们突然到了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里,文化的、社会的、传统的、语言的、生活习惯的所有方方面面翻天覆地地变了。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开始新的生活,心理方面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内心会有许多东西闷着,除了新鲜的见闻,更多的是早期的艰难经历。我们经历了语言障碍、文化休克、传统颠覆、道德伦理的不同、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处于孤苦无奈、生活无靠、对未来不确定和恐慌中,处于情感压抑、焦虑和无助中。我们离乡背井,经历过颠沛流离和许多的坎坎坷坷后,内心积累起来在心理上、情感上、物质上、精神上的很多郁闷,需要发泄,需要倾吐。由于身处异乡,远离亲朋旧友,与人群疏隔,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用文字把自己的这些感受表达出来,成为了一种现实的精神需要,把心里憋的东西一吐为快。文学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表达形式,它让我把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文字的形式宣泄了出来,起到了让自己得以舒解的作用。

我按照要求,写了一万多字的文章发给了江少川教授。2013年江教授对我们的访谈做了修订,2014年7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了这部46万字的《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他邮寄了一本给我。打开这本厚厚的文集,看到的是江少川教授在几年里采访了海外文坛上有影响力的30多位作家,我和妻子雪梅名列其中。读了陈瑞琳和苏炜写的序言,我才知道少川老师是德高望重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学者。此后,我们之间邮件书信频繁往来,直到2014年11月在南昌大学举办的“首届新移民文学研讨会”上才首次见面。感谢南昌大学陈公仲教授,特别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与海外华文作家在南昌相聚,给长期从事新移民文学创作的作家颁发奖杯,我和雪梅获得了优秀创作奖。我至今都记得,在到达南昌大学宾馆大楼时,有一个瘦瘦的教授跑上前来迎接我。我一看,就是寄给我书的照片上的江少川老师。我们真是相见恨晚,会议期间,经常促膝交谈。他是一位谦和、从容、慈善、诚恳、温存的人,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老朋友,与他交往的这些年里,我在文学上因为他的大量帮助和指导,有了长足的进步。

2015年5月,江少川教授赴美国参加“跨越太平洋——北美华人文学国际论坛”。在旧金山学术研讨会之后,转赴洛杉矶论坛,这次结识了雪梅,他热情地鼓励我俩坚定地走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路子,关注海外新移民的生存状态,小说创作尽量紧贴当代现实,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写移民生活,谈亲身经历与感受。他用果戈理的话告诫我们:“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我是非文学科班出身做研究的人,文学功底薄弱,那时我听说有一本美国斯蒂芬·金著的《写作这回事》创作谈。作者介绍自己写完一部小说后,通常都会寄给4到8个多年来评论过他的作品的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也就借用斯蒂芬的方法,把刚好写完的长篇小说《藤校逐梦》初稿发给江少川教授看。他读完后,给我提出了很中肯的修改建议。我也发给了山东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丰云教授,她曾在斯坦福大学作访问学者。此外,我还发给了北美评论家陈瑞琳以及文学圈外的挚友管云彬阅读。我之所以如此选取,因为少川教授是从事小说写作教学的,经验丰富。丰云是年轻教授,为人耿直,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对写作者勇于批评,敢说真话、实话。瑞琳是海外评论家,阅历丰富,长年关注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对海外作家的创作了如指掌,在海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她能够站在与我最接近的地平线上看问题。海外好友云彬与我住在同一个地区,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和读者的视野看问题。有时我也会把作品发给《小说月报·原创版》编辑刘升盈先生,请他从编辑的角度提出意见。所以,多年来,他们几个人一直是我们作品最真诚的第一阅读者,经常在我们写完小说后,不止一次地阅读同一作品,反复提出他们的看法和建议,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和无私的付出。他们不仅给我们的小说提出修改建议,而且写书评、序、读后感,在杂志报纸上刊出。少川教授为《藤校逐梦》长篇小说写了序,题为《学海潮观:追梦与隐痛》;丰云写了《教育之伤,心灵之痛》,在《红杉林》杂志上刊出;瑞琳写了《“圆梦”与“碎梦”》和《正面书写异域生活的文化冲突》,在《文艺报》和《光明日报》上刊出;管云彬和我另外几位洛杉矶的朋友写了读后感。2015年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举办北美华文文学论坛,我把经常一起聚会的朋友科学家管云彬、王晓春、周丽萍夫妇和律师陈天枢撰写的三篇《藤校逐梦》读后感,放大印成照片在会场张贴作宣传,也把它贴在我每天必经家里过道的墙壁上,每当我从旁边经过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看一眼。这张照片不仅是我用来激励自己在文学上不断努力的动力,更是在时刻提醒我自己,要牢记许许多多那些默默在后面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是他们用自己的肩扛起了我。

一晃移民美国二十多年,在一个精神无依之地和漂泊的旅途中,我可以通过写作来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书写新移民的生活,记录中美之间的关系,文学创作就这样地发生了,并持续了下来。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也让我在生存过程遇到新问题时,思考、分析,通过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反思自己,认识社会,完善做人,获得成长。

2022-11-04 □黄宗之 1 1 文艺报 content67241.html 1 书写新移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