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是一个字数大约一万字的短篇小说,但王忆的《清晨大雨》设定了两条彼此关联的结构线索。一条线索以往事回忆的形态,主要围绕顾浅这个人物而展开。顾浅是一个命运不幸的女性,很小的时候就丧失了父母双亲,只有一个比自己小5岁的弟弟相依为命。但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等到姐弟俩都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之后,这唯一的弟弟却在一次学校的野营活动中莫名失踪。从此之后,顾浅便只能独自一人孤苦伶仃地在城市里行走打拼。她之所以不管不顾地执意要嫁给比自己小5岁的李建明,一方面固然因为李建明的家庭与个人条件都不错(“高学历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待人接物也很有一套”),但在另一方面却更是因为,倍感孤独的顾浅迫切地需要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她不吭声,只是抱着头哭了好久才说,‘我真的只是想要一个家而已……’”)。然而,由于身体的缘故,顾浅年仅30岁就不幸因病而撒手人寰:“在顾浅生命漫长又短暂的三十年里,她一直都是一个始终保持体面的人。她似乎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很优秀,但也知道她并不差。只可惜英年早逝,明明晓得身患重病,却偏偏硬要把孩子生下来。”这个打小就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就是红豆。自然,正如你已经预料到的,顾浅过世没多久,薄情寡义的李建明不仅另有新欢,而且很快就结合在一起,还生下了另一个孩子。
另一条线索,则更多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主要围绕身兼第一人称叙述者功能的“我”的生活展开。早在18岁时,“我”就已经在暗中喜欢上了比自己年龄大10岁的小提琴手周晓。尽管“我”这段有着明显一厢情愿色彩的感情,曾经遭到过闺蜜顾浅的坚决反对(“要我说你跟他真的不合适,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完全截然不同,还有年龄十岁的差距,我是真不信你俩以后能走得长远。”),但“我”却仍然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选择。正因为坚定地相信自己爱的选择,所以,“我”才会从各方面考虑并支持周晓的未来发展问题。这方面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工作室的设立。看到“他在门口停留了好一会儿,眼神和脑袋里貌似在有心记转让店铺的联系电话”,“我”便“说这地儿挺不错,回去联系一下吧,用来做一间工作室是可以的。我们默契地相视一笑,这事就算敲定了。我以为所谓真正爱一个人,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为他做到想做的事情。因为我心里清楚,虽说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他,实则我是在为满足自己做事。那时候,我多希望我的爱只可以单纯到热爱啊。”想不到的是,闺蜜顾浅的看法到最后果然一语成谶。因为身边出现了一个名叫丽萨的年轻女孩,周晓便在她的怂恿下开始在网上以直播的方式买小提琴的课程。网络直播倒也罢了,关键问题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周晓的情感天平开始倾斜。最后一种必然的结果,就是和“我”的分道扬镳。就这样,正如同李建明一样,周晓也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了男性的薄情寡义。
但请注意,如果说以上两条结构线索书写表现的,是现实世界一种不无残忍的冷酷无情,那么,“我”和红豆之间的故事,就可以被看作是世间真情的某种难能可贵。眼睁睁地看着李建明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明显冷落了前妻顾浅的孩子红豆,身为闺蜜的“我”,因为曾经接受过顾浅临终前的反复拜托,便挺身而出,自动承担起了呵护红豆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具体来说,“我”不仅主动把红豆从全托的幼儿园接回自己身边,而且还想方设法地满足小姑娘各方面的要求。毫无疑问,“我”对红豆发自内心的百般呵护所透露出的人间真情,与李建明、周晓他们俩的薄情寡义,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作家王忆的如此一种书写,让我们想起“东边日出西边雨,道都是无情却有情”的诗歌名句来。这个世界会好吗?尽管从李建明和周晓的行为来看,我们所得出的肯定是一种否定性的答案,但“我”对红豆的那满腔真情,却又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光芒。有了如此一种爱的呵护,这个世界终究还是充满着希望。而这,从根本上说,也正是王忆如此一种“无情与真情的辩证书写”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这样的一篇小说,之所以要被命名为“清晨大雨”,我觉得,与文本中曾经数次描述过的情节关键时刻的大雨场景紧密相关。第一处是在告别闺蜜顾浅的时候:“那个大雨滂沱的早晨,我经过她身旁时,特别笃定地说了一句:你是去天堂了吧。一转眼,人间也已经有好几年没再下过那么大的雨了。”第二处是“我”对周晓的一种美好记忆:“你记得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明明前几分钟还艳阳高照,没过多久就大雨倾盆地往下落。”第三处,则是到了小说结尾处:“我带着红豆出门时,也是早晨七八点,外面下着滂沱大雨。”正因为“我”和闺蜜顾浅都遭遇了情感上的无情打击,所以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才会是:“是啊,瞧瞧这瓢泼大雨,把这些纯粹爱情下得稀碎……”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最后的一句话,所以小说标题“清晨大雨”才带有了某种不容否认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