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故乡,谁都会赞不绝口。我以生于宜兴自豪:不只因蜀山、鼎山有紫砂矿,宜兴被誉为“陶都”而世界闻名;也不只因宜兴历史上出过蒋伸、周葵、徐溥等10位宰相、4位状元、548位进士,当代已出徐悲鸿、吴冠中、尹瘦石、钱松喦4位世界级美术大师和30位两院院士、106位大学校长、上万名教授;还因为宜兴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生活富庶,GDP列全国前茅,又被誉为“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而更让我由衷骄傲的是,千年之前,大文豪苏东坡不恋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故乡四川眉山,选择宜兴买田归隐养老的故事。
苏东坡20岁就与宜兴结下缘分。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坡高中进士,在殿试后新科进士的琼林宴上,他与宜兴的同榜进士蒋之奇、单锡同桌。席间蒋之奇向他介绍了宜兴的自然风光,邀他去玩,他与蒋之奇、单锡后来成了好友,应诺一定找机会去游玩。不想,这机会17年之后才得。熙宁七年(1074年),37岁的苏东坡就任杭州通判,是年一月他终于来到宜兴,住在单锡的湖㳇家中。
湖㳇是宜兴的一个镇,也是“太湖第一源”。湖㳇俗称“骡埠”,因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古时商家主要靠骡马驮运,赶着骡马到湖㳇宿夜,第二天大清早再爬天目山廿三湾去浙江、安徽。那时候湖㳇街上骡马成群,称它“骡埠”十分贴切。
热情好客是宜兴的风俗传统,单锡家把苏东坡当贵客款待,而且将自家收藏的苏东坡伯父苏涣的遗墨赠他。苏东坡惊喜至极,深感单家贤良。他替大姐的女儿牵红线,将其许配给单锡,单锡便成为他的外甥女婿,此举足以证明苏东坡对宜兴山水民风的喜爱。
宜兴的美是天然造就的,具备“三山二水五分田”的自然条件。宜兴的山是青山,南部龙背山、铜官山、茗岭、太华山所构成的绵延几十公里的天目山脉,山头密、竹更密,到处是林的波涛、竹的海洋。宜兴的山不只树多竹多,溶洞也多,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等溶洞有80多个,近半数为徐霞客当年所考察,被誉为“洞天世界”。宜兴的水是绿水,北部广阔富饶的江南平原,由太湖和滆湖东北两面环抱,宜兴城就建在西氿、团氿、东氿三氿的水面之上。除“三氿两湖”外,阳山荡、鹧鸪荡以及云湖、阳羡湖等方塘水库星罗棋布,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如织,出产银鱼、白虾、白鱼、滆湖蟹,味美肉鲜。
宜兴的风光感染了苏东坡,美丽的田园风光与安逸和顺,同他不测的仕途波折、官场倾轧,形成强烈反差,使他起了在宜兴买田归隐的念头,当然也不排除他家庭生活现实境况的需求。他把自己买田的打算告诉了单锡,单锡非常支持。他写了《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表明了他在宜兴买田归隐的心愿: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往来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由此可见,苏东坡对宜兴山水情有独钟,他渴望“聊随物外游”之路,不愿再静坐书斋写诗著书,要学陶渊明,唱着“归去来兮”辞官返乡,躬耕田园,回归自然。
苏东坡果真在宜兴买田,却是10年后他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才做的决断。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42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苏东坡即给神宗写谢表,自谦“愚不适时,难以追随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却招惹了新党,他们向皇上奏本,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并将他的大量诗作断章取义。是年七月,上任不过3个月的苏东坡被御史台吏卒拘捕,押解京师,受牵连者多达数十人。在政见相同的元老和有识之士的斡旋下,时任宰相的王安石“一言而决”, 苏东坡才从轻发落,下狱百余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幸有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东坡方免于一难。
元丰七年(1084年),多舛的仕途使苏东坡的隐退念头更加强烈。三月,神宗亲书手札,授苏东坡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苏东坡给神宗写了《乞常州居住表》的奏表,明确表达了他所遭受的苦难和请求归隐田园的心愿,“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驆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直白地向神宗提出准许隐退居住宜兴的请求。
途经金陵,他特意去看望了已被罢相的王安石。王安石在苏东坡遭贬谪这件事上有责,但文人自有文人恪守的气节与操守,他欣赏苏东坡天资聪慧、才学非凡,但也觉得他有些自负轻狂,想让他脚踏实地多经历民间生活。苏东坡经受挫折,尤其是王安石连出三副上联他都未能对上之后,越发敬佩王安石的渊博才智,他写了《归来引·送王子立归筠州》作为见面礼,行笔流畅,自然率真。苏东坡有专门跋文记录此事:“元丰七年七月一日,舟行过金陵,亲录此数篇,呈丞相荆公,以发一笑而已,乞不示人。”王安石对仕途亦已看透,劝苏东坡买田金陵,相从林下,以便往来。苏东坡当时就赋诗:“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在《上王荆公书》中又回应买田之事:“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
与王安石会面后,苏东坡愈发坚定了归隐田园的信念,九月,他再次来到宜兴,决定在宜兴买田。单锡领着苏东坡到张渚镇的黄墅村看了田地,买了黄墅村曹家庄曹潜夫的200余亩田地,后又在闸口永定里邵民瞻等人的帮助下,于和桥滆湖边的塘头又买得另一处田庄,还在蜀山购地筑草堂安家。为此他写下了名篇《楚颂帖》,表达了他遂愿后的心情:“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
一年之后,元丰八年(1085年)五月,苏东坡由南都(今河南商丘)东下回宜兴安家,心情舒畅,途经扬州时写下了《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在诗中描绘出他对田园生活追求的愿景:
其一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其二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其三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苏东坡向往田园生活的愉悦,把遭贬谪而压抑晦暗的情绪荡涤一空,他以舒畅的心境,洒脱的举止,情趣盎然地揭开了田园生活的篇章。
宜兴盛产橘子,苏东坡喜爱种植,《楚颂帖》的后半部分就是他拟建柑橘园的蓝图:“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落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楚颂帖》与他的《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完整地呈现了他的田园梦。为此,他上书朝廷,乞求居住宜兴,得到朝廷许可。
然而,美好安逸幸福的田园生活仅仅维持一个多月,苏东坡便接旨,即刻赴登州就任,把家眷留居宜兴。赴任是皇命,并不是他的心愿。他在传世的名帖《阳羡帖》中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按照宋代的书信格式,写信没有上款,只有下款。据考证,此信是写给常州挚友钱济明的。信中透露出宜兴的田地不能维持家族生活所需的焦虑,委托好友在阳羡追加买田,这更可以看出苏东坡的归隐田园的决心。
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54岁的苏东坡在杭州送别同榜进士叶温叟由两浙路转运副使调任礼部主客郎中,临别作词《浣溪沙·送叶淳老》,词中隐含着苏东坡失意落魄、退隐养老、念旧重友的心情: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此后宋哲宗新政,苏东坡再次获罪,一年连贬5次,远贬岭南惠州,62岁再贬琼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他从海南回朝廷任职途中病逝。退隐宜兴,归宿田园,竟成他一生未竟之梦!
今年国庆节我回故乡宜兴,文友周德彬约我驱车前往他张渚镇的党校同学陈群生家一聚,同游张渚的田园风光。
陈群生家坐落在善卷洞一侧的善卷村,善卷洞与善卷村皆借“善卷”之名命名。善卷,又名善绻、单卷,是尧舜时代的高士,上古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与许由齐名,祖籍湖南武陵,是帝尧和帝舜的老师,以德著称。尧和舜先后欲将帝位禅让给善卷,他一概拒绝。为避免帝尧和帝舜纠缠,他几次更换隐居住地,始终过着“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生活。据传,善卷后来就定居在现今的善卷洞内修行,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陈群生家的院子依坡梯式建造,有四亩地,分四层。院子的大门设在三层,进院即一条宽敞的水泥通道,周边花木簇拥。陈群生是园艺师,他种的花不计其数,有红黄两种意大利鸡冠花、三角梅、紫藤、凌霄、茶花、铁树、米兰及许多我叫不上名的花卉。最显眼的是院门旁那块巨大的巴林石和通道南侧的两块太湖石,通道左侧盖一幢两层红瓷砖贴墙的青瓦小楼,右侧盖白瓷砖贴墙的青瓦附属房,两幢屋宇之间是露天茶座,茶座由两棵一抱粗的美国松遮阳,来客访友就在这露天茶座品茗聊天。
四层即楼后茶座上面是果园,除了两棵美国松及周边其他杂树之外,中间栽了数棵橘子树,满树成熟的橘子压得枝条眼看欲断,陈群生讲能结好几百斤橘子,当场给我们几个一人摘了一兜柑橘。
屋宇前通道下的二层是菜园,芥菜、香菜、大蒜、小葱、青菜,十几垄葱绿水灵的蔬菜生气盎然。陈群生夫人是无锡知青,她讲他们两口子每天上午就在菜园侍弄蔬菜,浇水施肥,疏减菜秧,移栽菜苗,要忙活一整个上午。其余时间,她管内,陈群生主外。管内是打扫两层楼的房间和一日三餐,主外是修剪管理院子里的花木。菜园里也散栽了柿子、山楂等果树,柿子树还是日本品种,像苹果一样削皮吃,非常甜。最下面一层是养鸡场,十几只鸡悠闲地在桃树、枣树下散步觅食,母鸡天天下蛋,收获甚丰。养鸡场和菜园子的南侧是树,其中最巨大的一棵是香樟树,是陈群生上世纪70年代所栽,至今长得有两抱粗。小楼的右后侧是一个小竹林,竹子有茶杯那么粗,长得跟二层楼差不多高。陈群生讲这竹子是他特意寻来的品种,除了观赏,主要是春天吃它的笋,这种竹子的笋特别好吃,他约我来年春天回来挖笋。竹林前有个小池塘,养着观赏的红鲫鱼与鲤鱼。他们的女儿女婿在无锡工作,每个礼拜天开车回来看望他们,同时拉走一礼拜生活所需的鸡蛋和蔬菜,都是有机食物。
我跟陈群生夫妇说,苏东坡没过上的田园生活让你们过上了。陈群生说善卷村还有更美的乡村生活,说着便领我们去了村里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几幢三层小楼,围成一个城镇办公地模样的院子。一幢楼前挂着“善卷村总支部委员会”“善卷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红黑两种字的牌子,旁边还有块牌子是“善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是这个实践站的一个项目,让我新奇又吃惊。
已是中午吃饭时间,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走向第一幢楼的一层大厅。走近看,原来是食堂餐厅,来这里就餐的全是老人。陈群生告诉我们,这里叫“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是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项目。全村共有1615人,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有190人。村里为了让老人颐养天年,减轻家庭养老负担,避免家庭矛盾,不管他们有没有子女,也不管他们子女挣钱多少有多富裕,这近二百个老人白天都由村里集体照料,每天中、晚两餐都在这里免费就餐。三菜一汤,一荤两素;假如有要喝酒的,除三菜一汤外,还可以自费买酒点菜加菜。
我们走进这“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时,已有上百位老人在吃饭,还有许多老人端着不锈钢餐盘在排队打饭。我问就近的老人,这里的饭菜如何,他们说非常好吃。旁边另有一个餐厅,两桌老人正在加菜喝酒。
几幢楼里有棋牌室、电视室、图书阅览室、电影院,麻将、扑克、纸牌样样都有,老人饭后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不愿意参与这些活动的老人,可以在一起聊天,也可以在花园般的院子里散步。那里本就是善卷洞景区,张渚一带有山有水的地方都建成了一个个名称各异的田园山庄,走进每一个山庄,都似走进苏州园林,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这些老人白天都在这里休闲娱乐,除了娱乐,还有卫生室为他们做保健,头痛脑热直接在这儿治疗,血压、血糖、心律都可以随时在这儿检测。晚上吃了晚饭后,专门有游览车送他们回自己的家。
我想,苏东坡绝对设想不出如此的田园生活。我退休后,没有采纳战友与文友在海南和北京郊区买房的建议,而回我的出生地高塍镇买房,骨子里还是有着爱恋家乡的情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