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凤凰书评

“绍兴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刘润涛

1881年至1898年是鲁迅“原体验”和基础教养的形成期。按照当前学界以生活空间命名鲁迅生命时段的习惯,这一时期可称为“绍兴鲁迅”。原体验和基础教养所决定的生命情感、知识结构、文化惯习、价值观念,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构成了本源性的影响。就此而言,“绍兴鲁迅”是名副其实的“原鲁迅”。长期以来,学界“寻求现代性”的历史惯性,使得“绍兴鲁迅”成为鲁迅研究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其之于鲁迅的本源性意义至今远未得到应有的呈现。

对“绍兴鲁迅”的描述,最早当属1923年鲁迅发表的《呐喊·自序》。在这篇对理解鲁迅个人经历、文学创作具有奠基作用的文献中,鲁迅披露了早年“家道中落”的人生经历。1925年,鲁迅作《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对《呐喊·自序》作了修改增补,成为鲁迅自述早年经历的定本。而这一“文学化”的个人自述与《朝花夕拾》等散文创作中的零星细节一起,为张定璜、瞿秋白、郁达夫、李长之、王哲甫等诸多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提供了历史想象的空间和文学阐释的基础,成为鲁迅生前探讨鲁迅文学作品、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依据。就此而言,在鲁迅生前,由于材料缺乏,学界还谈不上对“绍兴鲁迅”有实质性研究。

1936年鲁迅逝世后,周作人发表《关于鲁迅(一)》描述了鲁迅早年影写画谱、读野史小说、看杂书的经历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指出“这些事情都很琐屑,可是影响却很不小,它就‘奠定’了他半生学问事业的倾向,在趣味上直到晚年也还留下好些明了的痕迹”,初步呈现了“绍兴鲁迅”对鲁迅一生发展的本源性意义。1939年,无名《鲁迅的家世》较早刻画了周氏家族兴衰史、鲁迅家史、母家状况。1940年,周作人、许寿裳等编写了《鲁迅先生年谱》。林辰《鲁迅传》将鲁迅、周作人、许寿裳、无名等人的著述及鲁迅祖父周介孚的《恒训》作了初步的史料考辨,成为当时研究“绍兴鲁迅”的代表性著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作人《鲁迅的故家》《鲁迅的青年时代》《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及散篇回忆文章,周建人《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观鱼(周冠五)《回忆鲁迅房族和社会环境35年间(1902-1936)的演变》及相关回忆文章,寿洙邻《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等提供了大量“信而有征”又带时代色彩的史料,奠定了“绍兴鲁迅”研究的文献基础。张能耿、周芾棠、裘士雄等专家,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对鲁迅的亲友族人进行了广泛走访,搜集到丰富而鲜活的一手史料,后来出版发表的《鲁迅家世》《鲁迅亲友寻访录》《乡土录忆——鲁迅亲友忆鲁迅》《鲁迅与他的乡人》等都建立在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集中体现了绍兴专家学者对鲁迅研究的贡献。除了文献资料搜集外,北京鲁迅博物馆、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文物征集,绍兴鲁迅故居保护,为通过“文献、文物互证”寻求历史叙述的准确性,提供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对绍兴鲁迅故居的过度修缮装饰,又影响了人们对“绍兴鲁迅” 的历史想象。

改革开放至今,关于“绍兴鲁迅”的学术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向:

一是关于鲁迅家族家世的研究。为了探寻家族经济因素、文化基因对鲁迅的影响,学界试图通过史料考辨重建鲁迅家世,恢复周氏家族的本来面目。依据鲁迅族人亲友的叙述及《越城周氏支谱》《恒训》等文献资料,甚至绍兴鲁迅故居状况,倪墨炎《大鲁迅传(第一部)》,李新宇《鲁迅的出身与周家的文化》,陈漱渝《从鲁迅的“穷出山”谈起》等展开了细致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争鸣,代表了当前鲁迅家世研究的学术动向与学术成果。沈庆利《黑暗时代的双刃剑——试论鲁迅的农民战争观》、周楷棋《旧日的幽灵:论鲁迅的“太平天国”书写》从鲁迅的家族记忆和亲友传闻出发,探讨鲁迅社会观念的渊源,具有启发意义。

二是关于家人、族人影响的研究。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家人、族人等人际关系对鲁迅的文化心理、性格特点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段国超《鲁迅家世》、张永泉《从周树人到鲁迅》主要集中研究了周福清、鲁瑞等对鲁迅文化个性的影响。李新宇《鲁迅的旧学学历》就家庭教育理念对鲁迅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供了新的角度。王锡荣《从鲁迅与父亲的关系说到鲁迅教育思想的形成》、赵鹏《父亲在鲁迅心中——“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问题的缘起及其他》均着眼于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父子关系对鲁迅的影响,打开了新的研究空间和向度。

三是关于鲁迅知识结构的研究。赵献涛《鲁迅视野里的读经与读史》就野史笔记对鲁迅思想的负面作用有所注意。刘润涛《鲁迅知识结构探源》从鲁迅年少读书状况考察出发,揭示鲁迅文学、美术、杂学相互促进、作用的系统性质,回答了鲁迅何以成为文学家、美术家、杂学家的根本原因。涂昕《鲁迅与博物学》从鲁迅童年及少年时对博物学的兴趣出发,对鲁迅与博物学的关系作了详实的历史考察,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

四是关于地域文化影响的研究。日本学者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通过从鲁迅童年经验、绍兴礼俗提炼出“鬼”这一文化原型,来探究鲁迅与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陈方竞《鲁迅与浙东文化》是从地域文化视角切入鲁迅研究的首部专著,重在发掘浙东典籍文化、民间文化、经史文化对鲁迅的影响。顾琅川《周氏兄弟与浙东文化》着眼于探讨浙东文学以何种载体为中介影响鲁迅、鲁迅又以何种方式进行选择,辩证考察了浙东文化之于鲁迅的影响。王晓初《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就鲁迅对越文化的接受、依恋和创造性发挥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丁文《家族文脉:鲁迅与浙东学术的过渡环节》分别从浙东史学传统角度、“地域—家族—个人”影响力模型出发,论证了鲁迅与浙东学术的影响关系。

当前,“绍兴鲁迅”研究方兴未艾,对整个鲁迅研究领域的影响正在逐渐凸显。近年来,《鲁迅手稿全集》《绍兴丛书》《绍兴县志资料》等文献的出版,鲁迅及相关研究的快速推进,文物利用条件的便利,“绍兴鲁迅”研究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增长点:家族文化环境对鲁迅基本价值观念的塑造、鲁迅知识结构对鲁迅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浙东文化(越文化)对鲁迅基本文化倾向影响的重估、鲁迅早年生活经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等。这些研究必将改变学界对鲁迅思想根基的理解,从而对鲁迅研究领域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作者系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

2022-11-20 □刘润涛 1 1 文艺报 content67519.html 1 “绍兴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