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凤凰书评

南京和日本

——从周树人到鲁迅的一个关键期 □张 娟

1898年,鲁迅怀着“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想法,告别家乡,出门远行,在南京学习4年后,获得官费留学的资格,赴日本留学。学成归国之后,鲁迅又应蔡元培之邀,在南京的民国教育部任职。在南京、日本时期,是周树人成长为鲁迅的关键时期,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前传。

早在1977年10月至1980年6月,山东师院聊城分院编撰了《鲁迅生平资料丛抄》,里面就包括《鲁迅在南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的《鲁迅生平资料汇编》中,第一辑就包括《鲁迅在南京》。近年来专门性研究更为深入,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徐昭武的南京鲁迅研究和吴海勇等人的鲁迅教育部时期的生活研究。

鲁迅在南京的生活,包括两个时间段。1889年5月至1902年4月是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学习阶段,在此期间,鲁迅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大量阅读翻译小说和新学报刊,学习英语和德语,了解现代医学。2007年9月,徐昭武的《追寻鲁迅在南京》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2016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以《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再版。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鲁迅在南京的求学经历、诗文写作、重要文物、他人回忆,下编是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的文献史料,与鲁迅在南京有关的人物、地名、书刊等,呈现鲁迅在南京的时代氛围与教育格局。鲁迅在《琐记》中对南京求学状况颇有微词,但是通过有关江南水师、陆师学堂的文献史料整理,就会发现作为新学教育,自然科学知识与文史、不同语言知识、中西古今知识的互通,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为鲁迅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通过对这一时期鲁迅的阅读书单的梳理可以看到,南京的新学思潮使得鲁迅和中国及现代思想大潮、西方启蒙主义文化传统都建立起了精神上的联系。

1912年2月至1912年5月期间,鲁迅接受蔡元培邀请,离开绍兴到南京临时教育部担任部员。鲁迅主要承担了三项工作:“推动各省大力开展有关革命形势及政策的宣传讲演;大力搜求各种图书,准备建立‘规模宏大’的‘中央图书馆’;计划编刊《文教》杂志。”由于袁世凯3月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北迁,鲁迅在南京教育部工作时间短暂。

1902年,鲁迅作为被选派的6名学生之一,由南京出发,经由上海、横滨抵达东京,开始在东京的留学生涯。关于鲁迅的东京留学生涯,除了之前提到的大批传记的书写之外,还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切入的日本鲁迅书写。从城市空间视角下,有藤井省三、丸尾常喜等人的鲁迅传略,从城市空间的转移描述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生成;从研究者阐释视角来看,有“竹内鲁迅”“太宰鲁迅”等。近年来,还有陈漱渝、姜异新等从阅读视角切入,通过鲁迅的阅读和写作阐述鲁迅如何认识世界与建构自身立场。

作为城市空间的东京和仙台,是鲁迅精神成长的重要场域。藤井省三的《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下的鲁迅言说》(新星出版社2020年版)描写了鲁迅在东京、仙台的留学体验。藤井省三擅长从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勾勒鲁迅在东京时期的世界图景,呈现出鲁迅赴日留学时期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图景,鲁迅置身于“读书社会”,到仙台学医,弃医从文,回到东京之后文学之船正式起航。丸尾常喜的《明暗之间:鲁迅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在“思想的熔炉”一节中,介绍了鲁迅的东京和仙台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学习情形。通过当时的报纸、记录、信件等实证材料,介绍了鲁迅的求学情况和文学活动。

还有研究者以鲁迅日本经验中的“明治文学”“仙台”等关键词为导引,进一步追问鲁迅思想与文学的生成。伊藤虎丸、李冬木的《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回望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版)谈到鲁迅与日本明治文学的“同时代性”,在东京的“科学者”鲁迅与尼采思想影响下小说家鲁迅的诞生。董炳月的《鲁迅形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提出了“仙台鲁迅”和“太宰鲁迅”,丰富了日本鲁迅的言说。以《仙台书简》为中心,指出国民意识的强化和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都是在鲁迅初到仙台时的国民意识的延长线上进行的。仙台时期的“日俄战争记忆”也影响到了“后仙台时期”的鲁迅的文学方向。

从阅读史视角切入的是陈漱渝、姜异新编的《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该书梳理鲁迅在日本的阅读书单,尝试呈现出日本的阅读经验是怎样塑造鲁迅的精神世界的。在日本,鲁迅的日语和德语水平都有了提升,使他能够融入日本明治时代以德语为主要言说的知识教养结构。阅读百来篇外国作品的鲁迅,逐渐嵌入明治东京视域下的世界文学结构之中。

鲁迅与日本的渊源深厚,不仅仅在于他6年的留日生涯,还包括鲁迅与日本各界人士的文学交往,以及在鲁迅逝世之后,日本几代知识分子“以鲁迅为方法”,借助鲁迅这一思想资源对日本的思想、文学、历史等问题进行镜像式思考。20世纪,刘柏青先生开创鲁迅与日本研究的先河,之后李冬木、赵京华、董炳月、靳丛林、孙歌等在这个命题下开创出了鲁迅研究的新局面。赵京华《周氏兄弟与日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论述了战后鲁迅在日本的存在情形,指出竹内好、丸山升等人从社会思想层面,伊藤虎丸、藤井省三从学术层面,把鲁迅作为认识和批判日本社会的思想资源,使得鲁迅深刻嵌入到战后日本的思想史中。赵京华的《活在日本的鲁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版)指出,鲁迅研究已深刻嵌入当代日本的内部,通过对鲁迅精神内核的再阐释,回应日本的现实问题。

南京和日本,是鲁迅广泛接触新学的时期。他大量接触西方人文社科知识,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所学涉及文学、哲学、法律、经济、外交、历史、科学等多种领域,在阅读和思考中建构了全新的精神空间,奠定其成为“精神界战士”的基础。这是革命的前史,也是未来的起点。从这里,周樟寿成为了周树人,并向我们所熟知的那个鲁迅靠近。

(作者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11-20 ——从周树人到鲁迅的一个关键期 □张 娟 1 1 文艺报 content67520.html 1 南京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