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鲁迅文学奖意义非同寻常。
已经过去的2021年,中国共产党隆重纪念百年华诞。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意气风发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这是新时代的胜利与荣光。
感谢中国作协、感谢各位评委、感谢广大读者,在党和国家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给予我这个无上的荣耀。我深知这份荣誉的分量,这是一种托付与信任,更是一份使命与担当。
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一句饶有趣味的话:“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今天,我们站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如何思考、如何抒写我们所面对的波澜壮阔、气象恢宏的大时代,这对每一个文学写作者来说,都意味着考验,意味着机遇与挑战。文学是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先锋元素,是文化艺术的武库。广大文学工作者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重任,中国文学应该如何抒写古老中国的伟大和荣光,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首先要写出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考验,使得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值此之际,中国文学应该忠实记录中国应对全球挑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小康的朴素梦想。而今,穿越数千年风雨沧桑,这梦想在中国大地变为现实——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方志敏在生命最后的时日里写下《可爱的中国》中的遗愿已经变成现实,这是时代之幸、人民之幸,也是中国文学之幸,值得中国文学倾情抒写。
其次要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古人云,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拥有历史自信的国家,方能从历史发展轨迹中深刻理解命脉赓续的历史逻辑;懂得历史自信的民族,必然具有洞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强烈使命担当和不畏万难的精神气质。
中国历史是一部大书,要想读懂今天,就一定要返回历史的现场,读懂昨天。文学的功用,就是试图将那些早已枯萎数百数千年的花朵重新放回历史的清水里,还原其时间、人物、场景、环境、思想,使其再度绽放。
说到历史,中国有一个诗意盎然的词——春秋。春秋,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大时代。春秋者,时也,史也,质也,文也。古代先人在春秋两季的祭祀,让这个词具有了农耕文明的鲜明气质,春种秋收、春华秋实、春韭秋菘、春露秋霜、春花秋月……典籍里的美好词汇,负载着先人的美好期待,也收获着先人的美好祈福。春去秋来,四季轮回,成就了中华五千年的浩浩汤汤。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将影响了人类文明走向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定义为“轴心时代”。同在此时段,同在此区间,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千山万水、重重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雅斯贝尔斯称这几个古代文明之间的相通为“终极关怀的觉醒”。在雅斯贝尔斯提到的古代文明中,有两个中国文化巨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一部《论语》,一部《道德经》,加起来约1.7万字,按今天的报纸排版,不过两个版面容量。然而,两者所代表的相互交锋又相互融合的价值取向,激荡着中国文化的延绵不绝和世界文明的繁茂丰盈,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历史自信。
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学,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方位,每一位文学写作者都应该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道虽远,行则将至。
(作者系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