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术

努力拍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宁海强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我对1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的体会尤深,对10年来中国电影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努力深有体悟。从10年来的自身创作历程看,我深感中国电影的创新创造确实跟新时代不断进取、发展的整体态势紧密相连,而这也是10年来中国电影能接连不断产生精品力作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10年来,中国银幕上诞生了许多弘扬主旋律的成功之作。在我执导的作品中,包括今年国庆档刚上映的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事业发展的工业题材影片《钢铁意志》,还有10年来我拍摄的一系列军事题材影片,如表现抗日战争的《百团大战》(2015年),表现红军长征的《勇士》(2016年),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影片《决胜时刻》(2019年)以及表现新时期强军战略的《目标战》(2013)等,这些影片都表现了我作为一名中国电影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的领导,紧跟时代步伐,努力传承红色基因的创作理念。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文艺工作者我对报告中提出的五种精神感触最深。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回顾建党百年之际我拍摄的影片《钢铁意志》,可以说这部作品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等方面,都紧紧扣住并渗透着这五种精神。如劳动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钢铁工人们勇担国家使命,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抗美援朝战场输送钢铁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淳朴、执着坚韧的劳动精神。又如奋斗精神,奋斗也是创造,钢铁工人们努力拼搏,用强有力的钢铁事业助力国家工业的腾飞,这其中又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影片中,包括真名真姓的英模人物孟泰、王崇伦,以及“彩蛋”中出现的1958年从湖南来到辽宁鞍钢的雷锋等一批年轻人,他们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不讲条件、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渗透在了点点滴滴默默无闻的工作中。还有创造精神,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炼出后,我们还要不断加大产量,提升钢的强度硬度,以王崇伦为代表的技术革新能手为此作出了很大贡献。于是,他们用钢做成了炮弹,送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他们铸造了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挂上了天安门城楼。片中,演员刘烨饰演的工人赵铁池有一句台词,“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让鞍钢的炉火永远燃烧着”,这也是那一代所有钢铁工人共同的心声。今天,我们的国家已实现了民族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伟大目标,回望历史,我们还应牢记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勤俭节约精神。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今天我们将这一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未来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仍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拍摄这部电影,我也着实感到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来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各方面的“鬼神”来打压我们,但是新中国的钢铁工人却能知难而上,在最短的时间里让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这口气就出得特别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而说到拍摄这部影片的动机,最初就来自于电影《长津湖》。当时我参与拍摄了片中新中国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用生命守护阵地的那场戏,对“美军‘钢多气少’,我们是‘气多钢少’”这句话体会尤深。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用血肉之躯在与敌人的精良装备对抗,如果我们能“气多钢也多”该多好!所以后来接拍这部影片,我就想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拍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塑造那个年代里同样为祖国默默牺牲奉献的新中国的钢铁英雄。他们用雄浑的体魄和血肉之躯铸就了另一座英雄的纪念碑。怎么把这些感人的事迹记录下来、塑造好英雄的形象,就成为我进入创作的一个切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电影工作者既要能拍好重大题材,也要能塑造好我们普通的劳动者、建设者,表现好新时代新征程上那些让人动情动容的故事与情感,用电影艺术为人民凝聚成像,用艺术创作本身的魅力表现中华民族淳朴坚韧、执着坚守的民族精神。

这些年来,作为导演我还感到,无论是选择战争年代的军事题材,还是选择和平建设时期的工业题材,这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其内在的精神支撑都是一样的,都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都要表现伟大的建党精神,表现我们愿意为之奋斗、为之坚守的理想信仰。对我来说,是人民军队培养了我,是中国电影造就了我,所以我的一生就是要坚守这样的初心使命,不断努力创作,用作品来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不管是展现新时代中国军队承担维护世界和平使命的《中国蓝盔》,还是讲述南水北调“天河工程”的《天河》,又或是表现载人航天计划的《神舟》,我用电影记录的都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中国精神,我想不断地用这样的作品感召“90后”“00后”乃至更年轻的观众们,借助电影强大的影响力,不断弘扬主旋律,在加强自身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掌握和对导演艺术风格的个性化探索的同时,用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的制作水平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近年来,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电影市场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但中国电影人依然携手创作出了一系列集合了众多电影界创作力量的优秀作品。从摄影、美术到音乐,从服装、化妆到道具,无数人为了一个个共同的目标联结在一起,大家合作努力、互补提升,强强联手把各门类的艺术创新综合到重大题材的作品创作中来,抵达了艺术创作的新高度。从中我也无数次地感到,中国人的身上永远有着一股干劲、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且无论何时,都有党和国家在引领着我们克服困难险阻取得新的胜利,而这也是今天我们文艺工作者能不断创作、勇攀高峰的内在精神动力。面对疫情,我们还需静下心来做好以前未及做好的工作。要深入了解与思考作品的思想内涵,认真打磨剧本基础,精心面对创作,多出精品。对我而言,有三点创作原则还要继续坚持:一、讲好故事;二、塑造好人物;三、深挖题材。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地激发内在创造力,不断追求艺术创新,用新的视角去创作能让今天的观众接受并喜爱的作品,记录与反映不同时代的中国与中国人的生活、精神信仰与心中情感,展现中国电影的当代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对此我们这一代人的体会是很深的。我们的父辈一生经历了战争年代,也经历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我们是在父辈传承的精神引领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的电影也好,其它各门类的艺术创作也好,都要去表现这样一种文化与文明的薪火相传。就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此来勉励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提升对生活、对历史和对当代现实的认知,不断去感知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生活,努力创作更多可以留得下、传得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以此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社会培育浓厚的家国情怀,激发一代代青年人接力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宁海强系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本文系由本报记者路斐斐根据采访口述内容整理而成)

2022-11-21 □宁海强 1 1 文艺报 content67563.html 1 努力拍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