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工程和动力支撑。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渊源深远、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且具有丰富的地域民族特色,因而民族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不仅有助于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进步,还深刻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高校音乐教育以培养当代优秀音乐人才、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为使命,更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为国家民族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民族和爱国情怀与时代使命感的音乐人才,巩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有效增强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一、转变思维,重构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必须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求,尽快转变传统音乐人才培养思维,围绕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目标重新设计和构建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其一,在高等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重视对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理论知识和创作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延续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复兴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其二,在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上,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结合本地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或围绕民族音乐文化专门进行特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创新设置。比如普及《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器乐赏析》《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或在高等院校广泛开设“民族音乐系”“民族器乐演奏”等专业。另一方面,需将我国各种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全面渗透融入进日常音乐教育实践中,并结合实际尽可能开发特色校本教材。比如将少数民族或个别地方特有的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戏曲文化带进高校音乐教育课堂。
其三,转变高校师生音乐教育学习思维理念。高校音乐教育学院和相关人员要加强意识形态引导和理论宣传,引导广大师生认识到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快改变以往对于民族音乐学习消极被动的姿态,脚踏实地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
二、立足实践,创新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手段
高校音乐教育要全面完善和创新当下民族音乐教学手段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在将民族音乐文化理论技能传递普及给学生的同时,训练培养学生创作创新的能力。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多媒体数字网络技术丰富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和手段,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向学生全面展示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比如为学生播放关于优秀民族音乐和器乐的表演演奏视频、国内传承创新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品,播放关于当下传承创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纪录片和影视剧,向学生推荐民族音乐相关典籍著作等。
另一方面,要重视高校民族音乐实践教学。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必须立足实践、结合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只有符合时代要求和大众审美的民族音乐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支持相关专业学生与民族音乐优秀团队、文化企业展开交流合作,鼓励学生进入民族音乐文化富饶的村落进行实践学习和学术研究,跟相关非遗传承人进行专业学习。此外,高校还可积极举办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民族音乐作品创新大赛,要求学生结合当代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和大众需求进行新时代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创新;举办校园民族音乐文艺表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邀请校外专业民族音乐团队进入高校演出或进行专题演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族音乐的文化魅力,提升民族音乐的创新能力。
三、团结协作,完善民族音乐教育保障机制
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还需要完善相关基础保障条件。
第一,要夯实教学资源和学术理论支持。当下我国民族音乐的高校传承创新还缺乏成熟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因此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保护保存工作,为高校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提供资源理论支持。
第二,提升教职工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由于高校音乐教师专业背景各异,因而在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和相关教学能力上存在参差不齐现象,而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融合到各个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因此应当对全体高校音乐教师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培训。
第三,高校音乐教育传承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政策支持,社会相关团体和企业个人也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配合高校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平台和基地,给予专业的理论、技能支持。
总之,当代高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势,增强使命感,转变思维观念,立足实际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手段形式和教学实践保障机制的全面创新和完善。
(作者系山东女子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