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少数民族文艺

以媒介助力社会主义文艺新发展

□鄢 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有58次提到了文化。“文化”一词,无论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中华文化既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包括当下的大众文化。报告在回顾过去10年的成就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未来,发展并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国人的共同任务,也是我国文艺工作者的不二使命。要通过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更为丰富的良性文化形态引领时代之潮。

欲引时代之潮,先要回答时代之问。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受众喜欢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怎样才能让文艺作品更好更快地得到传播?自然,文艺不能媚俗,不必刻意取悦观众。文艺工作者需要在经典化、市场化、大众化之间取得平衡,这是文艺作品的价值和功能所决定的。实际上,在建党百年文艺史中,我们曾输出过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也曾经涌现过多次文艺热潮。随着媒介技术不断发展,时代之问的答案也发生了变化,回答它们,则成了当务之急。

第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与时髦无关,与喧哗无关,而应该呈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聚性吸力的文化形态,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它追求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集成式对话,也追求在对话中寻找个体之根、民族之根、国家之根。社会主义文艺应该是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真正做到浸润人民、培根铸魂。当下文艺百花园在争奇斗艳的同时,也面临着泥沙俱下的现象,在当前大众文艺的部分乱象中,不良资本浇筑的景观、浮光掠影的“眼球经济”和只具备宣泄功能的快感文化成为主要表征。它们只具备话题性却不具备前沿性,只具备时尚感但缺乏时代感,只承载部分人性而不具备深广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只有坚守这一底线,才能构建先进文化。大众文化固然不乏可圈可点之处,部分优质的大众文化通过岁月沉淀,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能够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以接地气的温顺外表,抚慰广大受众的心。然而当前大众文艺中的诸多乱象,提示文艺工作者仍然任重道远,大众文化需要被进一步净化,才能真正为人民所吸收。

第二,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破译时代的密码。当下时代已不再是鸿雁传书、尺牍留情的时代,文字正在丧失它的神圣属性。文明已经不能被简单压缩为文字的历史,而极有可能转变为图像的历史、视频的历史甚至表情包的历史。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数字藏品在元宇宙热销,就推论齐白石的真迹已经可以被轻易复制和取代,本雅明的“灵韵”说仍然鼓舞着被技术围剿的艺术家们,艺术不能轻易被科技主义统领。然而一些有心的艺术家们,已经试图和这个看起来并不乖巧、充满未知的时代对话、和解甚至合作。

近年来,无论是国漫、电影、综艺还是其他艺术门类,都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一是艺术门类间的融合逐渐加深,如音舞诗剧《只此青绿》、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二是以中国元素为材料,借助适当的艺术形式,加速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如《大圣归来》《影》《妖猫传》以及一些“国风神曲”;三是注重在跟传统文化的对话中确立文化自信,比如综艺《典籍里的中国》;四是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开始参与到文艺创作中,并产生了一些具备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当艺术家开始与世界深度对话时,文艺创作的视野和前景将会被极大限度地开拓和抒写。

自然,我们也需要对当前波诡云谲的媒介环境保持必要的审慎和警惕。一个出色的文艺工作者,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内心都应该有一个水波不兴的荷塘。“水波不兴”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而是为了更冷静地观察时代。

文脉与国脉相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背后是我们强大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社会主义文艺必然要引风气之先,立潮头之上。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世界文化之林的累累硕果、中共百年文艺史以及当下新鲜跳动的大众文化,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泉,并借助发达的媒介技术,成为滋养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存在。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2022-12-05 □鄢 冬 1 1 文艺报 content67787.html 1 以媒介助力社会主义文艺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