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希建交50周年,11月1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驻希腊大使馆指导,北京演艺集团主办,希腊驻华大使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雅典中国文化中心支持的“戏剧的城市温度”中希戏剧对话活动在京举办。来自中希两国的表导演艺术家及有关方面专家等从各自的创作实践出发,回顾了两国戏剧交流的历程脉络并展望未来。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书记王文光等参加了会议,中国驻希腊大使肖军正,希腊驻华大使乔治·伊利奥普洛斯等通过线上方式参会。
此次活动分嘉宾致辞、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三部分。在“城市与戏剧”主旨发言环节中,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导演罗锦鳞,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导演王晓鹰和希腊国家剧院原艺术总监、导演斯塔西斯·利瓦西诺斯,希腊文化部原部长、导演、演员莉迪亚·孔尼奥尔杜作为参与中希戏剧文化交流的实践者,通过自身参与策划、创作、演出的经历,讲述了中希两国戏剧艺术家共同的合作和探索,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戏曲和希腊戏剧的互鉴与交融,以及从交流中获得灵感和养分再反哺到戏剧创作中所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和国际视野的舞台作品。
罗锦鳞在发言中回忆了父亲罗念生作为上世纪30年代第一位到希腊留学的中国青年,此后一生在翻译、研究古希腊戏剧和文学作品,为中国人了解古希腊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他说,古希腊戏剧是话剧艺术的源头,追求东西方戏剧的融合需要相互取长补短,除了美学原则的相互借鉴,还有艺术表现上的相互吸收,以更好地实现话剧民族化和戏曲现代化的需要。在王晓鹰看来,希腊戏剧中如“歌队”这样的古老传统所表现出的交代、渲染、强调乃至提点的强大功能,与中国戏剧传统的写意性非常契合。就其个人创作而言,中希戏剧交流对他最深刻的影响是在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的悲剧观之间所作的深入比较和思考。2018年他受邀为希腊观众以中希双语版的形式排演了中国经典戏剧《赵氏孤儿》,这一新版《赵氏孤儿》的创作在表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基础上,以“否定之否定”的具有真正“悲剧性力量”的结尾表现了人类真实存在的难题与困境,从而成为了一部超越古典主义浪漫情怀的既有强烈现代感又有残酷现实性的悲剧。
“戏曲和戏剧作为中国和希腊文化的一部分,共同催生了北京和雅典的文脉发展,两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也促进了戏曲和戏剧的不断演变和成熟,最终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在之后举办的两场圆桌对话中,与会嘉宾分别围绕“中国戏曲和希腊戏剧的碰撞和发生”“国际语境下如何探索戏曲传播的新途径”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大家认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北京拥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博大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等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剧种,共同构成了北京戏曲的基本面貌。雅典作为希腊首都,拥有着2000年的历史传承,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诞生了戏剧这一艺术样式,遗泽千年。戏曲与戏剧的融会贯通促进了新的舞台形式的发展,使观众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将持续推动着文化的前进发展,也是戏剧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所在。
“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与会嘉宾表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和希腊持续不断的戏剧交流带来了文化的互融共通,成为了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戏曲北京与戏剧雅典的结合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切实表现,此次中希戏剧对话活动的举办,着意阐发亚欧大陆两端的两种古老文明融通互鉴的当代意义,展现了中国和希腊戏剧互鉴交流的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
活动中,徐和建还向希腊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莫芙·贝丽雅妮赠送了《戏曲北京》(中英对照)。该书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出品,北京演艺集团承制。全书以“京昆评梆曲”五大曲种为载体,聚焦北京的历史风貌,立体、多元、多彩地呈现北京城市形象,向世界讲述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中国故事,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中国人文形象。 (路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