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送老兵远行 向老兵致敬

□张 东

2022年12月1日凌晨1时,敬爱的陆柱国老师驾鹤西去。受疫情影响,未能去同老人做最后的告别。望着照片上陆柱国老师微笑的面庞,往事一件件涌上心头。

那是1998年11月22日,陆柱国凭借影片《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获得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奖。我知道,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源于他的刻苦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陆柱国是解放战争后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年代他是随军记者,跟随部队转战各个战场,从那时候起,他的执著和认真就已经体现出来。上世纪50年代,为了追踪报道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况,他在“南昌号”军舰和解放一江山岛的部队生活了几个月,而他的耳闻目览和第一手资料也都成就了他的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和电影《战火中的青春》。其中战斗英雄郭俊卿女扮男装的事迹被他巧妙地嫁接在《战火中的青春》里高山与雷振林的传奇故事中,两人的爱情征服了一代观众。

1958年,陆柱国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专业编剧,陆柱国写故事的能力很强,而且是有名的“快手”。有一次,厂里有一部片子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投拍。厂长陈播找到陆柱国说,你能不能赶快写一个本子救救急,现在厂里等米下锅呢。陆柱国接受任务,十几天后,他交出了剧本《海鹰》,这个本子经导演严寄洲之手,拍成了一部非常经典的影片,这也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我军海战片。很多观众都对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组合赞不绝口,蔚蓝色的大海,威武壮观的鱼雷快艇编队劈波斩浪的画面更让观众痴迷。虽然是急就章,但这部影片却不是拍脑门的作品,它同样来自作者厚重的生活积累。陆柱国此前在海军部队采访,跟着部队训练,从一名旱鸭子练就了一身出海不晕船的本领。谈到《海鹰》时,陆柱国总是要说,他很庆幸自己写出了海军战士对祖国的忠诚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指的是影片后半部分,鱼雷快艇沉没后,船员们在海上漂流,最终回到祖国的过程,一些评论员和研究者认为这段节奏比较缓慢,不如前半部那么“好看”。但陆柱国却从没有动摇过自己的这个观点。今天,我们从陆柱国创作的整体风貌来看,不难理解这正是他坚持的塑造英雄、歌颂理想的原则。

上世纪80年代,陆柱国担任了八一厂副厂长,在宣布任职命令的会议上,陆柱国作出承诺:他将暂时放弃自己的写作,在任期内,自己不写剧本。全身心地投入抓厂里的创作。在艺术创作上,他提出向平庸宣战。他借调潇湘厂的吴子牛来厂里拍《晚钟》。吴子牛是当时正在崛起的第五代导演中的一员,刚刚拍了《喋血黑谷》。陆柱国对他的创作风格十分欣赏。吴子牛对《晚钟》也是充满期待,他带着摄制组,在西北的荒漠中奋战大半年,拿出了样片。片子送回厂里,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赞成与反对的意见针锋相对,引发了一次有关创作观念、方法的大讨论。影片修改多次才得以通过,却只卖了一个拷贝。后来《晚钟》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银熊奖。

陆柱国任上,八一厂不仅拍了《巍巍昆仑》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也拍了《虎年奇案》《无枪枪手》等娱乐性较强的影片。这些影片也都带有一定冒险的味道。有的也受到过批评。但是陆柱国却从未后悔做这件事。他认为探索与追求精神永远是艺术前进的动力。

陆柱国任职期间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没有写作一部电影剧本,然而他却毫无保留地扶助年轻人成长。这一点,文学部的年轻编辑们都深有体会。

卸任领导职务后,陆柱国又愉快地回到编剧队伍。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大进军》系列中《南线大追歼》的编剧工作。这是继《大决战》之后,八一厂承接的中央军委又一重大任务。四部片子由四位编剧担纲,陆柱国是其中之一。有了厂领导的历练,陆柱国深知一部剧本从文学剧本到最终成片有多难。他在创作剧本时就考虑未来影片的拍摄难度,包括怎样节省资金。为此,他尽可能不写或少写重装武器机械轰鸣与千军万马的大场面,而用巧劲来表现战争,例如用火把、夜景来表述人员众多的行军场面,用小部队在密林中的穿插表现“追歼”过程。影片结尾处有一个特别有意味的场面,一簇簇火把从四面八方压向海滩,敌军一步步向海边撤去,最后被一个火把组成的圆圈围在了海边。这个经典场面,实际从剧本就开始孕育了。《南线大追歼》还有一个难点,是兵败青树坪,这是我军历史上有名的“败仗”。由于轻敌还有各种客观原因,我们的战斗没能达到预期,且部队出现了较多人员伤亡。像这种内容,在以往的战争片中并不多见,尤其在表现我们伟大胜利的影片中。但陆柱国还是写了这次走麦城。有了这场戏,人们对于革命胜利的曲折性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完成了《南线大追歼》后,因为另一位编剧身体状况不好,未能及时完成创作,陆柱国临危受命接下了《席卷大西南》的剧本创作,又当了一次救火队长,这一次留给他的时间非常有限,因为剧组已经在等米下锅。《席卷大西南》的历史背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的战争已经不多。陆柱国把影片的重心放在人物塑造上,对人物语言的推敲细致。影片中有一个枪毙逃兵的情节,写的是部队到南方后,有战士逃跑,被追回后,团长要枪毙他,此时邓小平来了,他问战士为什么逃跑?战士回答“吃不惯大米”。就是这句台词还引起了一个小争论,当时剧组有人认为“吃不惯大米”就开小差,完全不够分量。建议把词改成“不习惯南方生活”。官司打到王晓棠厂长那里,王晓棠说,你们先别急着改词,好好想一想编剧为什么这么写?其实在现场读一读这两句话,两句话的短长、高下就对比出来了,一个直白、书面语浓,一个含蓄、口语化,也更符合人物身份、更有味道。就是这个剧本获得了当年金鸡奖的最佳剧本奖,可谓实至名归。

2007年,陆柱国获得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他的获奖感言非常平实:“电影是拍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观众是看电影,不是看剧本的。正因为我深谙这个道理,所以我才安分守己甘居幕后。”陆柱国守的是编剧的本分。

2015年,在中国影协举办的“创作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文艺精品——编剧陆柱国作品恳谈会”上,陆柱国最后发言说:“是部队养育了我,是战争教育了我,是战友成就了我。有人说我描绘出人民战争的雄奇画卷,但这雄奇画卷是描绘不完的,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将会继续描绘下去!”

这段话可以看作陆柱国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的承诺:他是一名战士,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陆柱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今天,我们送老兵远行,向老兵致敬!

2022-12-14 □张 东 1 1 文艺报 content67898.html 1 送老兵远行 向老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