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西双版纳的女神》(短篇小说集)中的诸多作品大体延续了残雪一以贯之的实验探索风格,诘屈聱牙,读来晦涩难懂,但仍旧给人以感动与触动,其原因大抵不过于以下两点,即对弱者的尊严的表现和尊重主体的充分表达上。
一
小说集里的主人公们大部分都是社会平民,诸如煤矿工厂、鞋厂工人、书籍装订工人(《宝藏地带》)、锅炉工(《兵马俑》)、机修工(《菜市场里的老人与猫》)、搬运工(《蛤蟆村》)、护林员(《钥匙》)、调酒师(《人防工程》)、修水管工(《书中宇宙》)、园林工(《烟城》)等。这与当前的小说创作大都聚焦城市中产的生活颇为不同。这样一种选择和聚焦背后,不难看出残雪对大多数民众的尊重与关怀。比如《菜市场里的老人与猫》,该小说在集子中特别有症候性,应该说也是其中最具“可读性”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的是菜市场小摊贩麻爹的故事。麻爹原来是纺织厂的机修工,后来纺织厂倒闭,自己在菜市场摆了一个小小摊位,专营葱、姜、蒜和香菜,蒜也只卖蒜球,不卖蒜薹和蒜苗。麻爹的一生孤苦伶仃,自然可以称得上落魄、失败和失意了,但残雪想要表达的却是另一个主题,即异化与尊严的重建的可能,麻爹并不关心生意的好坏,他所在乎的只是一点,即自己在他人眼中有无价值。
小说中有一段话对于理解这部作品特别重要,有必要摘引:“对于自己如今的处境,麻爹一点都不后悔。可以说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他不是过上了自己喜欢的小日子吗?他不是有这么多顾客,而且每天给他们带来方便吗?这些顾客不是都对他评价很好,对他的货物很放心吗?最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都能见到他愿意见到的人们,同他们在随和的、相互关心的氛围中谈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机会的。从前在纺织厂做机修工时,他每天也能见到很多女工和男同事,可是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或在大食堂的喧哗声中,人的大脑和身体都是麻木的。那种氛围根本就不对头,麻爹在那种氛围里完全失去了对周围人们的感知能力,这也是他从未结婚的原因之一。”(《菜市场里的老人与猫》)对于这一段,有必要放在政治经济学的层面加以解读。表面上看,麻爹追求的是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但其实他所重视的是弱者的尊严的有无问题:弱者能否在平等的对话关系中建立起被需要的感觉。也就是说,大机器带来的异化主题——感知能力的丧失——其实关乎的是弱者的尊严问题。对麻爹来说,如果不能在内心世界建立起同周围世界的平等关系,这样的人生才是最难忍受的。正因为这样,麻爹才特别喜欢在暗夜中想象同各个熟客的对话,他在对话中重建了自己的尊严:即在关心别人和被需要的想象关系中,重建自己作为弱者或失败者的尊严感。这是现实的挫败与想象中的被需要的平衡感,读者如果把这部小说仍旧理解为现代主义的异化主题,显然是对残雪的极大误解。残雪通过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主体性的诉求,而且是弱者甚至失败者的主体性诉求。
二
因此可以说,小说集《西双版纳的女神》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拓展:即异化主题、弱者的尊严与尊重、主体性的彰显。而正是最后一点,使得小说集中的诸多作品看似充满了荒诞、怪异和反写实,但其实是为了主体性的表达服务的,即是说,形式的迷雾背后是主体性的凸显。这就既与现代主义的异化主题不同,也颇不同于其他作家小说中的感觉现实主义。就前者而言,残雪的小说虽仍然在表现现代主义的异化主题,但她思考或侧重的是,弱者或社会底层在异化的世界有无突破和摆脱异化的可能,而也正是从这点出发,她的主人公们才能不为实相世界所桎梏,才能随意进出地面与地底(《宝藏地带》)、横跨悬崖与深渊(《钥匙》),出入书里书外的世界(《书中宇宙》),等等。
与“感觉现实主义”相比,虽然都是在感觉的逻辑中随意伸缩、跨越实相世界(或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之间的边界,但小说集《西双版纳的女神》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通过感知能力和感觉的逻辑的凸显以试图重建主体的尊严。这是在对异化主题的克服的层面上展开的感觉重建工作。表面看来,是主人公在幻象、幻觉和现实的迷宫中穿行,但其实穿行其间的是个人的主体性。在现实的逻辑面前,主人公们处于一种被压抑、被遮蔽与被塑造的状态,但在感觉或想象的逻辑层面,个体的主体性却得到了极大的凸显。而这,又是同弱者或社会底层的尊严的重建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蛤蟆村》中的“我”是一个体力劳动者,但却喜欢做一件事,那就是写回忆录。“其实可回忆的事也不那么多,基本上是一些流水账,可我还是愿意将它们写下来给自己看。”“我”之所以“愿意将它们写下来”,很大程度上在于回忆使得事物之间虚实真假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通过回忆录的写作,能在琐碎卑微中重新赋予平凡卑微以不平凡,能够使得本已失去感觉的事物充盈感觉和色彩。这既是回忆录的功能,也是“沉思默想”(《烟城》)的伟力所在。残雪的小说正是凭着“沉思默想”和感觉的逻辑重建了弱者的尊严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