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华文文学

中德跨文化交融的文学礼赞

——评刘瑛散文集《莱茵河畔的光与影》 □吴行健

德国华文女作家刘瑛,20世纪90年代初期移居德国,曾任首届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主席。刘瑛文学功底深厚,出国经商之余从事文学创作,曾在《十月》《中国作家》等国内外文学杂志上刊登多部中、短篇小说,出版中篇小说集《不一样的太阳》和《刘瑛小说散文集》等,创作成就令人瞩目。

2022年3月,刘瑛散文集《莱茵河畔的光与影》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她文学创作新收获。本书设置“德国生活”、“亲朋往事”、“旅途随记”与“插科打诨”等4个专栏,共收录刘瑛40余篇散文佳作,内容包含刘瑛对德国社会的一些事件与片段的记录、对亲朋好友的真实情感描绘与在世界各地旅行的部分经历和感悟的抒发。《莱茵河畔的光与影》最为突出的思想价值,是用诗性、动情的文字与生动、有趣的生活细节,呈现一个华人女性眼中的德国,描写华人在德国的拼搏人生历程,让读者在领略德国独特文化的同时,感受华人融入德国生活的努力与见证新时代背景下中德合作共赢的崭新局面。

诠释德国独特的文化观念,尤其是展示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宝贵经验,是《莱茵河畔的光与影》的重要主题之一。移居德国之后,刘瑛积极、虚心地学习德国文化,并着力寻求德国文化的精髓。她发现,德国人不仅具有独特的教育、伦理及人生价值等观念,而且在现代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德国文化,诸如德国人的严谨,敬业,实干,对工业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高度重视,环保意识的自觉,等等,值得其他国家人民了解、学习与借鉴。《闲话德国“没忌讳”》通过比较中德文化差异,凸显德国人自然随和的生活态度:不把白色与白事关联,喜好住房与墓地为邻,不相信数字的吉利与否。《莱茵河畔》一方面诗意地讴歌德国少女的浪漫恋情,一方面则揭示这种恋情背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父亲既充分理解女儿的早恋,又坚持原则教育女儿避免在两性关系草率从事,恪守应有的伦理底线。这里,德国父母运用家庭守则规约孩子行为的做法,不仅充分利用了德国文化的契约精神,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德国:优秀的年轻人到企业去》表现德国年轻人独特价值观念——对他们来说,人生道路至关重要的是需要在生产第一线获得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不只是掌握空洞理论。正因为如此,像帕特里那样的许多优秀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发展去向时,会优先选择企业历练而不是申请上大学。《德国制造》在总结德国深刻历史教训的同时,盛赞了德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这种成功经验,便是视产品质量为生命,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品信誉为根本。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8、19世纪的德国曾在“德国制造”上走了弯路,错把简单模仿乃至剽窃当成产品研发与强国之路,因此受到英国的强力谴责和回击。但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民族,他们痛定思痛,知耻后勇,奋力步入现代化道路的正轨,最终打造出“德国制造”的金字招牌,重新树立起德国在全世界的良好形象,“德国制造”中凝结的经验值得世界许多国家学习和借鉴。《垃圾场的变迁》与《谁是小镇“美容师”》均写德国人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和爱护、美化环境的积极行动。前者通过德国人把某地垃圾场改造成美丽园林的生动事例,展示了德国人因势利导、美化和保护环境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在作品描述的某地,德国人先是把砖瓦厂留下的巨大深坑选为倾倒垃圾的理想场所,继而在对填满后垃圾进行防腐、防渗透等处理的基础上,把垃圾场改造成林木葱茏、道路干净整洁与风景优美的休闲佳处。后者则通过德国乡镇环保活动的描写,凸显出德国人爱整洁、讲美化、重实干的自觉环保意识。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高级白领,亦或教授、学者,不分职业差异或者社会地位高低,都身体力行,纷纷投入到小镇环境保护和清洁卫生活动当中。

结合具体的人和事,描写中德之间的友好往来,歌颂中德之间的美好情谊,追溯中德“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展示中德交往、交流的美好前景,是《莱茵河畔的光与影》的另一重要主题。作为一名旅德华人和中德经济、文化交流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刘瑛充分认识到中德交往、交流历史悠久,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中德之间的经贸、文化往来不仅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而且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德经贸、文化等往来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丝绸之路的女儿》通过杜克太太的亲身经历,反映“丝绸之路”对于中德两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意义,并追踪了中德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杜克太太之所以称呼自己为“丝绸之路”的女儿,是因为父母都怀着对“丝绸之路”的好奇来到中国,结果发生邂逅,这才孕育了她。父母这种对中国和“丝绸之路”的极大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她,让她在青春年华之际决定重温“丝绸之路”的旅行。也正是这样的决定,让她在旅途结识未来的丈夫,收获爱情。可以说,杜克太太正是“丝绸之路”的受益者,所以她才会极度怀念中国的生活经历,收藏各种中国文化藏品,乐于结识旅居德国的中国人,与他们结成深厚友谊。值得一提的是,“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中西方上千年的商贸之路,正是由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命名的。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的这一命名,不仅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世界意义,而且将万里之遥的中国与德国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以致让许多像杜克太太父亲一样的德国人对中国产生强烈憧憬,为中德两国交流、往来打下坚实基础。《情系蛋黄蟹》则把中国蛋黄蟹描写成连接中德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作品中的德国老人多次访问中国并受到周总理接见,对中国满怀深情,在一次路遇中与作者一见如故。中国太仓的蛋黄蟹是老人心中念念不忘的佳肴,承载着他对中国的特殊情感。老人虽突然离世,生前却把中国情结传递给了儿子,而作者在飞机上巧遇为太仓德国企业做电视节目、刚结束中国之行的老人儿子,与老人儿子相约下次同去太仓品尝蛋黄蟹,开始新的友谊。《太仓,一个美丽的地方》和《相同的精神气质》均以太仓这座中国现代化小城为个案,展示新时代背景下中德经贸、文化交往的美好前景。太仓作为快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化小城,城市经济发展强,文化底蕴丰厚,风景秀丽空气宜人,美食丰富多样,是德国人眼中“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因此有幸成为“中国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所在地,并在中德企业合作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太仓人身上的细腻与严谨、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都与德国人极其相似。因此,太仓吸引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来中国投资兴业。在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共赢的崭新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莱茵河畔的光与影》还通过描述旅德华人的工作和学习及与德国人的交往,展现中德人民之间的友好,表现德国华人积极融入德国生存环境所付出的积极努力。刘瑛亲身体会到,中国人要在德国生存下去,必须适应德国的生存环境,接受各种挑战,不仅需要掌握好德语以克服语言障碍,培养自己的生存技能与特长,而且需要与德国人交朋友,积极融入德国文化。《在德国挖到的第一桶金》描述作者夫妻在德国赚取第一桶金的创业过程,但着重表现的却是华人融入德国生存环境的努力。作者夫妻初来德国经商,面临着种种不适应,甚至失败的风险,但他们却见机行事,化风险为机遇,特别是充分发掘丝绸等中国产品在德国市场的潜力和优势,最终赢得良好商机,获得了丰厚回报——赚取了第一桶金。《女儿当上了德语频道电视节目主持人》以作者大女儿被德国电视台(NRW.TV)录取为节目主持人为主线,表现新一代华人融入德国文化并在德国站稳脚跟的。作者大女儿初到德国时没有德语基础,但好学的她在一年时间内就德语进步神速。可在掌握德语的过程中,大女儿一度忽略母语中文的学习。好在作为母亲的作者眼光长远,坚持让大女儿学习中文,还专门把大女儿送回国内专修,让大女儿熟练地掌握了中文。也正是大女儿精通中德双语的出众能力,使她在应聘德国电视台主持人中成为优胜者。《芳邻》写作者夫妻乔迁新居后与德国邻居的交往,在表现德国人的热情友善、中德人民友好交往的同时,表现中国人融入德国生存环境与德国文化的努力,展示中德文化之间的交融。无论是德国老爹给作者夫妻免费提供装修工具、德国老妈教作者在院子里栽花种菜、德国年轻夫妇向作者夫妻分享装修建材信息,还是作者一家以丰盛的中餐招待、回报德国邻居、尊重当地民俗——及时清理院内杂草以免影响他人,都凸显出中德邻居之间的相处融洽,结下良好的异国友谊,昭示出旅德华人积极融入德国文化及中德文化之间的交融。

需要补充的是,刘瑛在《爸爸,愿你安息》和《给母亲的一封信》中倾诉了对父母的深切怀念,缅怀作为农业专家的父亲和作为外科医生的母亲生前对社会的突出贡献,感念父母的生养与教育之恩,感佩正直、善良父母的人格熏陶。

2022-12-23 ——评刘瑛散文集《莱茵河畔的光与影》 □吴行健 1 1 文艺报 content68033.html 1 中德跨文化交融的文学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