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年多了,几乎每天我都要关注这个挚友群,借用朋友圈中的行话说,我是“潜”在群里的人,平时并不说话,只是在关注。然而这种关注却是极用心的,有时竟被感动得落泪。当然,群里的朋友们并不知晓,但我可以就此断言,凡是群里的发声,大家都不会无动于衷,从建群至今的这两年多里,大家都是处于被感动之中。
这个名为“李迪感恩亲朋挚友群”的微信群,是作家李迪病逝一个多月后,由他生前的好朋友发起,于2020年7月9日建立的。入群初始,大家仍处于悲痛之中,李迪在参加扶贫攻坚的连续采访后突然病倒,他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的最后几个故事,可以说是用生命完成的,他面对世界的最后一眼,是终于看到了刚刚出版的新书……
挚友群里的群友,多是李迪曾经的朋友、战友、作者、被采访者等。我虽然不曾结缘为战友,但作为朋友,我们之间却结下了情义。“朋友”这两个字含义深厚,必得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才可能称之为朋友。李迪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悼念文章回忆我与李迪结谊的真情故事,题目就叫作《朋友李迪》,刊发在2020年9月3日《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后来编入了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怀念李迪》一书。文章发表后,有朋友转发在了挚友群,李迪的夫人魏老师看到后,即在群里回复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到北京约稿,在李迪家中多次见过魏老师,我曾感叹李迪能有这样一位知音型的好伴侣,是他写作和生活上的福分。这个群里发布的所有文字、图片、信息,都围绕着李迪或是与李迪有关,没有任何杂音、杂质、杂事,这是很难得的一种澄澈与真诚。
李迪走后,魏老师的精神几乎垮掉,泪水不断。她不相信李迪真的已经离世,离开这个家,离开她和孩子。家中的陈设与物品之所以依然保持原状,特别是李迪用过的电脑、翻过的书籍,她都放置在原处,是因为她总幻想着有那么一天,李迪会突然回来,还要坐在那里写作。有时候,她呆坐在家中,恍惚间突然发现李迪真的就坐在那里,那个角度正好是他们互视的距离,她那温柔的目光落在伏案的背影上,透着互爱的感应,那种感觉甜甜的、暖暖的……然后当然也就泪水涟涟。
这种情况朋友们都有预感,却又是极不希望出现的,大家总想着用什么方法,使魏老师摆脱痛苦,走出阴影。先是有朋友建议她多去户外活动、去公园散步、与好姐妹们一起唱唱歌,后又有亲人邀请她去云南老家住些日子,放松放松心情。所有这些,都是想让她过得开心、愉快,别让李迪惦记。这个挚友群使得魏老师又有了一个“家”,她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朋友,虽然大部分都是没有见过面的,但这没关系,这些新老朋友都认识李迪啊。魏老师与大家没有一点陌生感,她每天清早都要“光顾”这里,向大家问好,与大家说说话,她是代表李迪在与朋友们交往,就像李迪仍然健在时一样,继续联络友情。
清明节时,魏老师带着孩子去李迪墓地祭扫,代表大家献上无尽的哀思。她将灵位上的碑文拍照后转发到群里:“这里安眠着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中国作家李迪……他一生出版40余部文学著作,获奖无数……在他生命弥留之际,反映脱贫攻坚的《永和人家的故事》和《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两书出版,成为他最后给读者的奉献。”清明时节的雨水,淅淅沥沥地打湿了她的一首思念诗:“清明未到泪先流,不敢呼君怕君愁。昔日同扫双亲墓,今与儿看汝坟头。扯片阳光挡风雨,愿此光明常温柔……”
李迪去世后,他的作品越发受到关注,新书出版、研讨会举办、电视剧拍摄等,特别是他的《加油站的故事》,荣获了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2021年6月,魏老师要出一趟远门,独自前往浙江湖州去领奖。这可是一件大事,魏老师为李迪能获得这一殊荣而感到荣光,但又生怕自己会怯场。27日,她终于站到了颁奖台上,一路上的纠结顿时烟消云散,在这个高规格的颁奖典礼的舞台上,她看到展板上介绍李迪事迹的照片,才知道在青海、西藏等地采访中,李迪竟是吸着氧气在工作,她心疼得不行,眼前突然浮现出李迪的身影,嘱咐她不要紧张,她的心立时平稳下来。这是代表李迪在领奖,她的发言李迪一定听得见。
回到北京,大家都在群里向她表示祝贺,说她在颁奖现场显得大气、沉稳,哪像是第一次登台呢。魏老师不好意思了,她在台上确实想起了李迪,她的声音之所以哽咽,是想到这个大奖本该是由李迪来领取的啊,这个老李……不久,魏老师拿出税后四万元奖金及自己的一万元,合计五万元,捐献给了山西省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帮助革命老区的孩子们完成学业。这一举动,令群里的朋友们大为感动,刮目相看。
2021年5月,群里的朋友也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为李迪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次“追寻李迪足迹,重访永和人家”的纪念活动,组团前往李迪生前采访写作的山西永和县,并为在第一高级中学校园内矗立的李迪半身塑像揭幕。魏老师也是成员之一,她住进了李迪曾经住过的那个房间,回想起李迪先后5次来过永和,总行程8000多公里,每天外出采访,深入到村子里去。住在这个房间,魏老师感到李迪也还在永和,她没有一点生疏感。白天,她流连在李迪走过的村落与河畔,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因为她发现李迪塑像建在翠林环抱之中,后面是凤凰山,身边有李迪事迹陈列馆和人民作家李迪图书室,更有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魏老师站在李迪塑像前,仰面望着她的老李,发现李迪的目光格外专注,似乎在跟他的小魏对话:放心吧,就让我永远“扎根”在这片山水之间吧。此时,正是槐花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槐花香,让魏老师感受到了什么是情深似海。
李迪生前爱花,尤爱牡丹。他家的那个小花园,一年四季都有看点。我曾见过那个小花园,依稀记得围着楼墙有一长排木质栅栏,里面种植多种花木,我到北京找李迪约稿时,见过这里开花的景致。现在回想,不管记忆是否准确,李迪种花、爱花、护花,确是真实的。现在,魏老师经常提到家里的小花园,她知道那是李迪的最爱。小花园里的花草树木由魏老师打理后,她总是担心自己养不好,比不上李迪的细心和经验。哪棵树、哪种花出现问题,她都会自责自怨,觉得亏待了这些花。这两年多,她按照季节精心管理小花园,剪枝、施肥、浇水,深怕对不起老李,对不起这些花们、树们。她把开得好的牡丹花拍照下来,发在挚友群里让大家欣赏。冬天,她详细介绍流浪猫的情况:怎么喂食、如何取暖、怎样过冬。她在猫窝安放电暖气、加厚门帘儿,又搭起了帷帐。这些细心活儿不比李迪做得差,她很像一名专职花匠和饲养员。
每有这样锥心的思念,魏老师都会在群里诉说,她还忆起许多有关李迪的往事。于是就有朋友建议,魏老师如果能写一写李迪的故事,那肯定是一本感人的书。之前我也有类似想法,觉得魏老师的回忆别人无法代替,他们夫妻间的感情那么深,有那么多爱的细节,外人如何能挖掘出心理活动与细微之处?谁写也不如魏老师自己写,只要把真情写出来就是部好作品,可这样的写作必定伤情动感,又怕魏老师坚持不住,伤了身体。即使有一天,魏老师真的动手写《我的丈夫李迪》了,那也是妻子永远的痛。
啊,朋友李迪,你在“李迪感恩亲朋挚友群”中活着,你生前的朋友圈正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延续着友情。同群里的朋友们一样,我至今没有删除与李迪的微信记录,那上面的文字似乎还保持着温度;魏老师也同样没有删除,这也是她的依赖和精神寄托。有时候,她竟然会用错手机,误用李迪的名义在群里发信息,弄得朋友们一脸惊讶,好像李迪还活着。魏老师发觉后就有些难为情,直向大家道歉。朋友们都能理解,那是魏老师又陷入追念之中了,她一次次打开李迪的手机,是在找寻李迪的踪迹,想知道他又去哪里采访了,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可不能太累了啊。这样一想,她就又释然了,仿佛这是李迪最后一次远行,他一定还会回来的。
魏老师代表李迪,成了挚友群里真正的群主。有魏老师在,大家还和李迪在世时一样,不仅关心着李迪的作品,还关心着魏老师的生活,这份真情尤其显得珍贵。魏老师也很听朋友们的话,愿意接受朋友们的劝慰和疏导,她把侍弄花木的过程、喂养小猫咪的细节、清明节为李迪扫墓的情况,甚至睡梦里见到李迪的情景,事无巨细地都要在群里念叨,就像和家里人唠家常一样。她多么幸运,有了这么多兄弟姐妹,她听到的都是善意、相劝、开导,被一片浓浓的关爱所包围着,她重新生活在了一种别样的幸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