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谈及创作因由时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电视剧《风吹半夏》有朝花夕拾的味道,也有反顾改革开放的意义,并且很独特。
改革开放涉及者是不分性别的。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亿万中国人都置身其内,无论是扬波、逐波还是随波。但改革开放题材的电视剧叙事确是有性别区隔的。自《乔厂长上任记》以来,绝大部分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都是以男性主角为主线来讲述的,及至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作品群中,《黄土高天》的主角秦学安、《在远方》的主角姚远、《爱拼会赢》的主角高海生,不仅都是男性,而且多是家中的大哥。根据阿耐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的主角是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性别男。在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序列里,女性视角的作品不是没有,如《外来妹》《星辰大海》等,但却很少,没能顶起“半边天”。
在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集中于“行业史”的打开模式下,《风吹半夏》以许半夏、高跃进、高辛夷乃至周茜这些女性形象为主角体系,在改革开放叙事中再次突出了性别打开方式的重要性,也使改革开放题材中的“历史主体”形象更加多样。不仅如此,在女性角色集中于“后宫”缠斗、古装“干政”和家庭纠结的演剧体系和认知图示之时,《风吹半夏》用高跃进、许半夏、高辛夷的形象,力图将当代女性观众群吸纳到对改革开放故事的感悟和体认中,从而意识到作为历史主体的二分之一,女性不仅只有“册封”和“回家”的宿命,还有创业和规划的本事,这是对改革开放的深刻理解。电视剧《大江大河》讲述的是男性化的改革往事,那么《风吹半夏》则是女性化的改革往事,“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或许也是阿耐自身所追求的历史叙事的完整性所在。
《风吹半夏》既不像《鸡毛飞上天》《黄土高天》那样把改革开放的“通史”故事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讲起,也不同于《大浦东》《在远方》以行业改革创新的起始年代作为故事的起点,而是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选取了1991年至2002年这一时段,着力讲述1996年至新世纪之初的故事。这十年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到初步建立的时期。
《风吹半夏》插叙的前史段故事发生在1991年。剧情之外,1991年苏联解体了;剧情之中,1991年许半夏的婚姻破碎了。苏联解体,是十四大确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镜鉴因素之一。我国的改革开放迈向了新历史阶段,这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是艰辛的。婚姻的破碎,是许半夏开启新生活的肇因,未来的路也注定不会平坦。国家的改革脚步与个人命运的跋涉就这样结合在了一起。在《风吹半夏》的叙事进程中,宏大的世事波澜与许半夏个人的命运沉浮交织错落,演绎出一段段具有时代特点和个性选择的精彩场景。钢铁交易会、污染滩涂建堆场、从北边进口废钢、沈阳钢厂的破败、承包省二钢等等,市场经济粗放发展时代的例子都够典型;伍建设听个口信就去北边的自信、“董事长兼总裁兼副总裁兼财务兼办事员兼保洁员”的私营公司、童骁骑对“规章上墙”的反感、许半夏为实现小陈的愿望打算自建钢厂的豪情,也都是那时的代表心态。《风吹半夏》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从确立到建成的十年,放到石桥巷废品收购站到滨海半夏钢铁有限公司再到滨海半夏钢铁国际贸易公司终至江东宇宙国际钢铁贸易有限公司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放到许半夏的人生经历中,从民营企业史和企业家成长史,来描摹、激赏、反思人的成长和历史进程,正如片尾歌所唱叙的“时代的一束光,打在人生的海平面上”,那折射的色彩是斑斓且斑驳的,在许半夏和她的同行伍建设、裘毕正、冯遇、郭启东、童骁骑、陈宇宙形象上,有可敬可爱或可悲可叹之处,人的光彩与时代的光芒、人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都在其中。《风吹半夏》的历史叙事气质与《大江大河》是一致的。这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旧来的意味”,是值得反顾的。
从1991年到2002年,许半夏的十年成长史,不仅是许半夏的发迹史,也是她的道德史。在十年打拼中,在“在商言商”的职业氛围中,许半夏与伍建设、裘毕正、郭启东多有相互算计、互相出卖,也有明知陈宇宙污染滩涂而装作不知的腹黑。但在呈现这些心机和污点之前,在1991年的前事段落中,许半夏没有收购童骁骑载来的铁箅子井盖,而是把它们都安置回原位。这道德化的先行之笔,将许半夏后来的诈心与昧事,突显成为利益至上的道德迷失。而在后来的情节中,通过她变收购沈阳钢厂的设备为安置钢厂工人、终止公司上市计划来完成秀滩村污染治理,让其在传统的“义利之辨”中完成了对公益和公德的回归。这些道德笔法寄予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大概也是本剧以女性企业家为主角的内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