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少数民族文艺

跨境民族书写中的中老友谊之歌

——评存文学长篇小说《众神隐退》 □吴道毅(苗族)

哈尼族作家、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二度得主存文学,四十多年如一日,一直在生态文学创作领域辛勤耕耘,并收获显著成就,在文坛独树一帜。他近期出版的长篇小说《众神隐退》,让广大读者耳目为之一新。小说一方面延续了存文学作品中一贯表达的生态主题,如歌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忧虑森林毁坏等,一方面则着重以越南战争为时代背景,以中国筑路工程团支援老挝公路建设为主线,以中国筑路工程团与班海寨阿卡人的交往为典型个案,在彰显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博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中国筑路队员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表现了中老之间的世代友好和深情厚谊,可谓一曲高昂而永不褪色的中老友谊之歌。而这曲中老友谊之歌,很大程度上又是在中老跨境民族书写中展开的。正因为如此,跨境民族书写构成了《众神隐退》的一个重要写作特点。

表现中国人民博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与中国筑路工程队员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众神隐退》的叙述基调和重要主题。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中美关系逐步走上正常化,越南战争步入后期,但美国对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武力干涉仍在继续。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中国按照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决策,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不断给老挝等国提供国际援助,支持这些国家的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小说中描写的共四个营、由1700余人组成的中国筑路工程团,正是中国对比邻而居、山水相依的老挝实施国际援助的一支坚强生力军。工程团在团长杨波的正确带领与严格管理下,自带设备、物资、粮食,纪律严明,严守外事纪律,丝毫不损害老挝人民的利益,炸山开石,施工作业,还在美军轰炸机的轮番轰炸骚扰下,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克服潮湿多雨、水土不服、生活艰苦等重重困难或不利条件,修通长达85公里、柏油铺面的老挝西线公路,为老挝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遭受特务暗杀而光荣负伤的团长杨波,还是因美机轰炸而失聪、拒当逃兵的养猪能手赵松生等,都堪称时代英雄。200多名工程队员,如推土机能手苏天宝等,在这一充满生死考验的国际援助大业中英勇牺牲,魂断异国他乡,书写了壮烈的人生。筑路工程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令人高山仰止,值得中老人民永远铭记。

通过描写中国筑路工程团与老挝班海寨阿卡人等之间的友好交往、展示中老青年男女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歌颂中老深情厚谊,是《众神隐退》的主旋律。在筑路过程中,工程团与团直属营驻地附近的老挝班海寨阿卡人友好交往,结下了深情厚谊。班海寨地处老挝上寮,是一个较为偏僻的阿卡人村子,有120多户人家、980余人。对于中国筑路工程团,以桠檀姑娘、加坡寨老、尔车家族为代表的心地纯朴善良的班海寨阿卡人充满感激之情,伸出友好之手。对于班海寨阿卡人,工程团则待若亲人,真心交朋友,热情相助。最初,由于远离祖国,加之此时中国经济不富裕,工程队员来到老挝后吃不上蔬菜,结果导致消化不良等疾病。为了医治工程队员的消化不良以加快工程进度,团长杨波秘密指派事务长张大庆进入热带雨林寻找野蜂蜜。途中张大庆巧遇班海寨美丽姑娘桠檀,并从两只黑熊的围攻中救出桠檀。热情奔放的桠檀不仅与张大庆一见钟情,而且在得知张大庆此行的目的之后,发挥她父亲传给她的高超采蜜本领,帮助张大庆采到了丰厚的蜂蜜,帮助整个工程团化解暂时的危机。

紧接着,在弟弟车塔与张大庆相识之后,桠檀又把张大庆带回班海寨,把他介绍给父亲尔车、母亲米蒂、身为全寨首领(寨老)的舅舅加坡等人,增加了班海寨阿卡人与工程团之间的理解,联络了相互间的感情。而在加坡、尔车的主持和带领下,在桠檀、车塔姐弟的鼎力支持下,班海寨阿卡人与工程团联系日趋密切,并主动通过采集野菜、下河捞鱼、学会种植蔬菜等方式,帮助工程团解决了吃菜难的棘手问题,相互来往更仿佛是走亲戚一般。工程团不仅向班海寨阿卡人回赠白糖、盐巴等紧缺的生活必需品,邀请所有班海寨阿卡人看电影,不时地请加坡、尔车等来工程团驻地赴宴、交心、礼尚往来,还在班海寨被美国轰炸机夷为平地之后,派出800余人的队伍火速赶赴班海寨援建,支援粮食等物资,三天之内帮助全村人建起了新房,规划修建起道路与饮水设施。而在家园迅速恢复之后,班海寨全体阿卡人则杀牛设宴,盛情款待工程团援建队员,与他们进行大型联欢,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断。在工程团援建班海寨过程中,挥汗如雨的工程队员苏天宝赢得了阿卡姑娘阿米亚的芳心。

在歌颂中老深情厚谊的同时,《众神隐退》特意通过跨境民族书写,从民族学、文化学等角度深入诠释出这种深情厚谊背后的深厚文化土壤。历史上,在中国和包括老挝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由于民族迁徙,许多民族都形成了跨境而居的局面。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国家的民族,与国内民族虽然有着不同的国别或相异的政治制度,却有着共同的祖先与相同的文化,有着天然的民族认同感。在《众神隐退》中,工程团与班海寨阿卡人之所以相处来往宛如亲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程团的许多人与阿卡人是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工程团的张大庆、苏天虹、苏天宝等骨干队员都是云南哈尼族人,班海寨阿卡人则是一百多年前从云南迁往老挝的哈尼族。这两个族群虽然跨境而居,却异支同源,从前在中国境内都经历过从青海湖到昆明再到云南边境的迁徙路线,相互间存在难以割裂的文化与情感纽带。用加坡的话来说,班海寨阿卡人与哈尼族乃至与中国之间“骨头断了,筋络还连着”,始终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在班海寨阿卡人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没有忘记曾经的母国中国。在作品描述中,中老之间跨境而居的民族还有苗族、傣族等等,苗族、瑶族在老挝居于山区,都叫老松族;傣族和布朗族等居于半山区与平坝的民族,统一叫老听族。无论是老松族还是老听族,他们与阿卡人一样,都对中国、对中国的民族兄弟姐妹怀着同样的血缘亲情及文化认同感。毫无疑问,跨境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为中老友谊树立起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跨境民族书写中,《众神隐退》还着意描绘了老挝阿卡人奇异而充满古老文化气息的民族风情,礼赞老挝阿卡人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呈现老挝阿卡人与中国哈尼族之间发生的文化变迁。根据作者的叙述,中国哈尼族在历史发展中以发明“梯田文明”或山地稻作文化闻名于世,老挝阿卡人则除农耕文化外,较多保留着作为游牧民族及狩猎民族的族群文化。在热带雨林中,班海寨阿卡人不仅与森林、动物、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且积累起独特而丰富的民族生存技巧与智慧,比如他们善于化解热带雨林的病、虫灾害;普遍把粮仓用坚木与四方型柱子悬空建于住房之外,这样既能使粮食免于因住房失火而被烧,又可避免老鼠、蛇虫偷吃粮食;能熟练地驯养大象。此外,班海寨阿卡人还保留着作为自然之子的自然、奔放的民族个性,无论是婚后的媳妇还是长大后的姑娘,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豪而毫不避讳地展示她们健康、美丽、象征着原始生命力量的身体,这与其说是一种奇异的民族风情,不如说是班海寨阿卡人作为自然之子的率真、豪放以及他们对于生命和美的独特理解,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2023-03-03 ——评存文学长篇小说《众神隐退》 □吴道毅(苗族) 1 1 文艺报 content68957.html 1 跨境民族书写中的中老友谊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