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的年轮里,记录着村庄的绿色密码和生命故事。
在黔湘边界的清水江中下游林区,有一个以树为师、敬树为魂的古村落文斗苗寨,村寨里有一株古银杏树被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命名为“中华人文古树”并对其进行挂牌保护。有林业专家考察认为这株银杏树树龄已近千年。古银杏树挺立在村寨里,阅尽清水江滚滚奔流的千年风云,看过文斗苗寨600多年的袅袅炊烟。岁月在文斗苗寨留下的风物传说,都生息在这株千年古树的枝叶里。
文斗苗寨是贵州省锦屏县清水江畔一个古树环护的村落,得益于良好的生态和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文斗苗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绿色村寨”,并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山里人保护生态的优良习俗,已根植在文斗人的血脉深处。村寨中遗存至今的600余株古树、3万余份以林业契约为主体的古代文书和10余通古代环保碑刻,就是这个村落人与自然相生相息的历史见证。
文斗苗寨地形为高山峡谷地带,村寨四周梯田成片,构成一幅山水田园、绿色和美的画卷。村中木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村头寨尾、房前屋后,银杏、红豆杉、楠木等古树名木众多。寨脚是依山而造的层层梯田,从三板溪湖区码头沿着青石板古道步行几百米即进入苗寨。整个村寨被参天古树环抱,清一色的木质吊脚楼掩映在古木和翠竹丛中,纵横交错的石板路串起一幢幢木楼。山、水、田、林、路、宅融为一体,构成高山园林的独特景观。
这里有山皆绿,有水皆清。遍布山岭的30多个树种和高达87%的森林覆盖率,成就了这片家园的山水气质与生态颜值。这些苍莽、丰厚的绿色资源,不仅是大自然的丰厚赐予,更是林区人懂绿、爱绿、播绿、护绿的成果。文斗人以爱山、亲水、护树的情怀,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佳话。
古银杏生长在文斗寨脚魁星塘旁边的山嘴上,树高20多米,胸径2.8米。清朝咸丰年间古树因寨火殃及,把树干从地面以上根部直到树尖烧成空洞,树干连地部分空成三足鼎立状,内空直径2.53米,可放一张小四方桌,容七八人围坐。古银杏虽累遭雷击火烧,雨打风折,但在一代代文斗人的精心管护下,古树重新焕发生机,现在仍然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年均挂果200公斤左右。文斗人将千年银杏树当成村寨的保护神,四时祭拜。
古树萦系着族群的家园情怀,可以联结历史,唤起乡愁,凝结共同的民族情感记忆。古银杏树下有一座“绣女坟”,从前文斗苗寨有一位苗族姑娘是绣花巧手,她把当地所见的树木花草、鱼虫鸟兽的图案都绣完了,唯独不见银杏树花开,故绣不出银杏花来。为了绣出银杏花,她经常到古银杏树下守望等待,就是不见花开,只见银杏果一年年慢慢地一串串地长大起来。因为银杏树是在夜里开花,而且银杏花无花萼花冠,花蕊只有小米那么大,仅凭人的肉眼,从树下往树上看去,是很难看得清楚的。她年复一年地观察均无结果。为了亲眼目睹银杏开花,一天夜里,姑娘爬上了银杏树,入神观察,不慎摔落树下而亡。村民们感念她对银杏的一片痴心,将她葬于银杏树下。苗寨绣女对家乡草木的深情,传为美谈。
文斗苗寨所在的清水江中下游林区已有500多年的林木经营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文斗人即已习惯了“开坎砌田,挖山栽杉”的山田互补、林粮间作的农林结合生产方式。文斗苗寨不仅树多,而且有许多与树有关的习俗,一个女孩呱呱坠地,父母就要栽下一片“十八杉”,待女儿出嫁时用于置办嫁妆。孩童在成长的岁月里,不仅要栽植“伙伴树”,还要祭拜“树娘”。而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文斗的“敬树节”。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如果有古树折断或倒下,村民会带上香烛,像送别一个老人远行一样虔心祈祷。人们借助这些树木,向尘世伸展出温暖的触角,把对生命和爱的憧憬,托付在绿色的希望中。“正月栽竹,二月栽木”“生一个小孩栽一棵树,娶一个媳妇修一段路”等优良的生态环保习俗,文斗人一直传承到现在。
万物相生让“靠山吃山”的族群内心有了对生存环境的觉醒。300年前,文斗苗寨用规约调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自然之心、草木灵魂与人们的意念相逢、相生,继而相依、相护,山、水、草、木与人同生息而被赋予了情感,因而有了美学上的意义。这个乡风古朴的古村,人们信守族群立下的环保规矩,营造村美人和的良好生态环境。文斗苗寨有一通刊立于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环保古碑“六禁碑”,碑文规定:“不拘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银十两。各甲之阶,日后分落颓坏者,自己修补,不遵禁者罚银五两,与众修补,留传后世子孙遵照。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今后龙之阶,不许放六畜践踏,如违罚银三两修补。不许赶瘟猪牛进寨,恐有不法之徒宰杀,不遵禁者送官治罪。禁逐年放鸭,不许妇女挖前后左右锄虫蟮,如违罚银三两。”碑文内容为保护山林、保护村寨人居环境,禁止乱砍滥伐,规范林业市场秩序等,成为山寨里影响久远的自治“法典”。在“六禁碑”旁,有一通刊立于乾隆五十年的古碑,专门对村寨附近的风景林管理作了具体的规定:“此木蓄禁,不许后代砍伐,留以壮丽山川。”
一句“留以壮丽山川”,就像一道神光破空而来,时间在清水江发展史上标注了一个绿色觉醒的转折坐标。
透过岁月的烟尘,我们不难想象,200多年前的那个春日里,在古树群中,那些“同盟”者“栽岩”以立“规约”的行动,早已把一个族群对家园的挚爱深情托付给了青葱的大山,托付给了未来。人们以行动诠释了族群心中的绿色信仰,用心修补、拉近、维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公众利益为先、生态环保优先的文化基因,日渐内化为山地民族的自觉选择和文化灵魂。这些朴素的环保理念,经过长期实践传承,积淀形成了“重生态、讲诚信、循礼法”的文化精神,衍生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则。
几百年来,人们栽杉种粟,种树护绿,不只是为了生计,那些低到尘埃里的劳作,还有生命的调节、运转和安顿。山里人以树为伴,敬树为师,代代相袭,因为人们知道,生命需要托举,更需要挽留和呵护。
而今,文斗人常常讲用法治手段守护“千年银杏树”的故事,用来教育和警醒人们要爱护古树。
2018年夏天,文斗村群众发现古银杏出现树叶变黄等病变情况,随即向相关部门反映。锦屏县检察院介入调查发现,因工程队实施古银杏树堡坎和护栏工程,古树的部分树根遭到破坏,修建堡坎和护栏大范围使用水泥等材料,致使古树无法完全吸收水分,造成古树出现健康问题。锦屏县检察院遂向负有监管职责的锦屏县林业局、河口乡人民政府发出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检察建议。锦屏县林业局和河口乡请来专家对古树的病因进行诊断,拆除石质围栏,对古树裸露的根用泥土进行培护,“千年银杏树”又焕发生机。
山中常有千年树,人们从这株千年银杏树上,读到了清水江林业发展历史和生生不息的生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