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文学评论

黔道出山的见与未见

□杜国景

杭瑞高速公路毕节至都格段抵母河大桥

贵州深处云贵高原腹地,大多地区重峦叠嶂、河谷深切、道路险塞,完全没有平原支撑。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高速交通,只能是遇水搭桥、逢山开路。于是黔道出山渐有开五尺道、修驿传的历史,20世纪以后,桥梁、隧道的设计与建设对于黔道出山更是有了举足轻重的意义。

如今,行走在黔山贵水之间,最壮观、最养眼的,首先便是那一座座形态各异、高低不同的现代化桥梁。独特的地形地貌与多彩的民族文化,造就了贵州桥梁工程和桥梁文化的种种辉煌。在贵州,仅公路桥梁便数以万计。全世界最高的百余座公路桥梁,有数十座分布在贵州。这些桥梁有梁式桥、拱桥、索结构桥,每一类又可细分为若干种,如连续刚构桥、斜腿刚构桥、混凝土拱桥、钢桁架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这些桥梁是贵州的一道道靓丽风景。加上各具风采的铁路桥梁,说贵州是“世界桥梁博物馆”,可谓恰如其分。

不过,我们不能忘了,贵州是有名的山地省。在贵州,与桥梁牵手,将高速交通打造成一个整体的,还有那些看不见、数不清的隧道。它们的数量和长度也相当惊人。据2023年2月贵州省交通厅许湘华总工程师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贵州高速公路的里程已达8331公里,其中桥梁28023座,长度440.494公里,隧道2659座,长度284.0483公里。2022年10月,随着全长10.5公里的桐梓大娄山隧道贯通,贵州的隧道又创造了新的奇迹,将有效带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从重庆到遵义的通车时间,也由原来的三个小时缩短到两个小时。

放眼去看,贵州高速路的桥梁和隧道连接在一起,真正把山地改造成了平原。最博人眼球的,当然是桥梁,近三万座桥梁争奇斗艳,从外观到色彩均像女性一样光鲜艳丽、各具风采。而不争风头、不显山、不显水,总在一旁默默牵手的,是近三千座隧道。相比桥梁的姿态万千与风光无限,隧道更像憨厚淳朴的大山汉子,它们把所有的光鲜和艳丽都给了伴侣,而自己即便退缩在暗处,也总是那么自足和充实。黔道出山最不能忘记的,就是这位寻常看不见的大山汉子。

说起来,上世纪50年代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贵州的交通建设才开始提速,而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则发生在最近的十余年间,且为我们这一代人所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但若说到黔道出山的另一个未见,那便是一部沉重的历史,只能翻阅文字资料去了解。明清两代的各种史料就有不少详尽的记述,读这些文字,仍能从前人记述中去想象当年贵州交通的艰难。远的不说,仅看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相关记载,贵州交通就仍然让人望而生畏。据1902年晚清辛丑科贵州乡试副主考的日记,他从北京到贵州省会贵阳,坐轿子每天行走六七十里,一路入黔竟走了七十余天。其中从湘西到贵阳这一段,就用了将近半个月时间(清:华学澜撰《辛丑日记》,商务印书馆1936年)。抗战时期,贵州作为大后方腹地,南来北往的文人、军人、商人、学生不少,在他们的记忆中,贵州的交通同样是苦不堪言。今天去读他们的相关回忆,虽不是亲历亲见,仍能体会得到贵州行旅的艰难。可见古人所说的黔道险塞、跬步皆山、深岩巨谷、缭绕潜通等,绝非虚言。

除了贵州,青藏、秦陇、川渝乃至全中国的高速交通,都是在最近的一二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如今说到黔道出山的见与未见,最不能忘记的,还有那些交通的建设者。没有那些建设者的智慧、辛劳和汗水,不光贵州,全国的交通也不会像今天这般便利。然而有点遗憾的是:道路修通了,建设者们也就该启程奔赴新的工地了。人们能够见到的,永远只是他们的作品和背影;能够享受到的,永远只是他们带来的便利;而未能见到的,则是他们的辛劳和付出。理当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系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

2023-03-08 □杜国景 1 1 文艺报 content69013.html 1 黔道出山的见与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