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文学评论

茶马镇兰蛇坡“天路”巨变

□王光伦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山高坡陡谷深,境内岩溶发育强烈,喀斯特地貌突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在经济迟缓、公路不畅的岁月,诞生了享誉世界的“滇黔锁钥”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近些年,由于“西电东送”工程光照电站下闸蓄水,在北盘江晴隆段,形成了碧波万顷的光照湖国家湿地公园。而俯瞰光照湖的绝佳之地,就在兰蛇坡顶。

兰蛇大山位于茶马镇大田社区,共有两扇岩、袁家坝、大寨、小寨四个自然村寨,居住着140户苗族人家,海拔1700多米,地势险峻。我的老家就在其对面的冰雾山,小时候从冰雾山上的长岭岗上看去,兰蛇坡比冰雾山更高、更险。兰蛇坡虽近在咫尺,但心里对山上的人和事却都很陌生。记忆中,我中学时代都没有过兰蛇坡的同班同学。听朋友说过一件事,说在兰蛇村捧一把米洒在地下,鸡见了米粒不敢啄米,原来这些鸡没见过米粒,以为是石沙子!我开始以为这纯粹是玩笑,直到我遇到杨德文,他说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每年给兰蛇村的救济粮是有米的,但兰蛇坡人将米换成了更多的玉米吃。

我们采风团一行四人驱车来到兰蛇坡南面的山脚下,大田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陆志龙陪我们上山。时序九月,草木葳蕤。远远看去,兰蛇坡公路在阳光下时隐时现在茂密的草木间,像一条银白色的飘带束在兰蛇大山的巨人身上,近看,路外边大都已安上防护栏,在阳光下耀眼生辉。

我第一次上兰蛇坡,是2007年冬,车行至半山腰的两扇岩,看见倾斜而凹凹凸凸倾斜的砂石毛路,有人不敢坐车上山,司机也说腿肚子都在发颤,大家只得下来步行,一行沿着七八十度的羊肠小道往上攀。唐代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说不!黔道更比蜀道难。

兰蛇公路从2006年开始修,历时三年,长16公里,在相对高度900多米的兰蛇坡上多达34个回头弯。当时原大田乡书记张柱华为了这条路,吃住在山上,几个月不回家,回到家里,家里人都认不出来了。2008年10月1日,兰蛇公路通车了。村民张洪芳购买了兰蛇坡第一辆农用车,在公路上兴奋地奔驰,显示通车后的喜悦心情。从此,兰蛇村民告别了不通水、不通电、不通公路的历史。

说话间,就到了小寨组苗家,小寨依山而立,红墙紫瓦,颇为气派。以前的烂泥路全铺成了水泥路,接待我们的是兰蛇村的老支书杨德文。在山坳上有一个大院坝,院坝四周古木森森,一位苗家妇女正在给她的女儿洗头。

老杨说,这是赵兴富家,这是他家屋头人。院坝边有两棵大核桃树,风一吹,树叶、果实随风而落,古树下的院坝里,门口的柴火上,小矮房的屋顶上到处是密密麻麻的核桃,有的核桃已炸壳,露出诱人的核桃骨。我随口说了句这么多核桃主人家不捡去卖?杨德文笑着说,管不了几个钱的。我拾起一枚,用石头敲开,露出鲜嫩的果肉。大家一边捡拾核桃吃,一边闲聊。

陆志龙说:“以前,兰蛇大山成为村里苗族同胞的一道天堑,世代难以逾越。出门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现在路通了,电通了,治安好了。大学生越来越多,一通百通。”

离开赵兴富家,我们来到小寨后山,站在山岩上,欣赏北盘江光照湖的风光,触目所及宛如画卷,不由艳羡兰蛇坡苗家人的眼福……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兰蛇村民的思路开阔了,道路宽广了,一幢幢别具特色的民居拔地而起,仿佛竞赛似的,一幢比一幢漂亮,一幢比一幢阔气,车也越开越好。一个“变”字,昭示着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崭新的未来,喜悦洋溢在苗家人的脸上。

2023-03-08 □王光伦 1 1 文艺报 content69014.html 1 茶马镇兰蛇坡“天路”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