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深藏于花店的咖啡馆,笔者与导演、编剧、诗人张弓惊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小小的花店一派春日气息,在与张弓惊的对话中,不难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点滴观察与热爱。作为“社戏控股”创始人,张弓惊曾执导制作多部备受好评的舞台作品,如《红楼与梦》《平西地下交通线》《后稷》《五道口》《中关村往事》等,其作品不仅注重艺术表现的外在形式,更富含哲学思辨性。近期,由张弓惊担任总导演的作品、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展演剧目元宇宙题材舞台剧《归去来兮》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成功上演,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这部舞台剧以独特的视角和前卫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未来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对话和冲突,让观众感受到了科技和人性的交织和碰撞。在我们的采访中,张弓惊分享了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创作理念,以及对当代文化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元宇宙不是新鲜事物
在谈到舞台剧《归去来兮》这部作品时,张弓惊提到了他对元宇宙概念的思考。他认为,元宇宙一直存在于文艺家的想象中,而如今通过技术的补足,元宇宙得以在现实中部分甚至全部呈现。虽然元宇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在其中,人类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同时也可以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在元宇宙,真实与虚拟可能没有明确的界限,这种模糊性也被运用在舞台剧《归去来兮》的创作中,例如鼓手在剧作中掌控整个戏剧的节奏,但创作者并没有明确交代这一角色是虚拟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包括剧中主角“归去”和“重生”都寄寓着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选择,观众看完演出后,甚至可能认为“重生”和“归来”这两个角色是同一个人,这种身份的变化和反思恰恰能够增强角色之间的互动性。
在表达创新概念的戏剧中,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否则观众可能会对剧情感到模糊或不理解。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张弓惊和他的主创团队经历了不少困难。在多元文艺形式蓬勃竞发的今天,如何留住观众来看戏?在他看来,推进文艺形式的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寻平衡,或许有助于帮助今天的观众更好走入剧院。“舞台作品天然具有假定性、抒情性和表演性,舞台剧可以借鉴相声、朗诵、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为我所用。我们要在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之外寻求创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所以在《归去来兮》这部作品中,我们不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还在舞美、服装设计、视觉效果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元宇宙这一题材进行创作,张弓惊会心一笑,告诉我们这本来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他从小就热爱阅读科幻小说,并且在大学时还曾写过一些科幻题材的小说。他认为,科幻作品中蕴含着对未来的探索和想象,正是这种探索精神,激发了他对元宇宙这个主题的创作灵感。同时,“社戏控股”作为中关村的一家戏剧公司,与高科技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接触是自然而然的。早在2016年,张弓惊就带领其团队制作完成了机器人舞台剧《小王子》,这也为后来的《归去来兮》奠定了基础。他们始终坚信,高科技与戏剧的融合可以让观众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现代科技正在不断地推动戏剧艺术的发展,而戏剧艺术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视角。”张弓惊在谈到他对戏剧的理解时强调,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传承和表达方式,应该不断与现实世界保持联系,并探索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路径。在他的作品中,科技和人文精神总是不可分割的。就像《归去来兮》以虚拟世界为背景,探讨了人性、价值观和未来社会的方向。同时他也承认,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信息爆炸、隐私保护等,这些都是他关注和思考的议题。戏剧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为现代科技已经与现实世界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戏剧艺术也在不断地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并进行创新。张弓惊相信,通过科技的创新和戏剧艺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更好地探索未来,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类文明。他的作品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不断探索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未来之路。
让观众走进“幸福现场”
张弓惊多元化的职业道路和丰富的文艺喜好,让他在创作中具有更为广泛的视野和深度。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生命、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思考,而媒体工作者的经历使其拥有了敏锐的观察力。或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的作品会经常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对于他来说,艺术家的责任不仅仅是创作好的作品,更是为社会提供一种反思和启迪。他说:“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也成为张弓惊做“社戏控股”这样一家戏剧公司的理由之一。在过去,中国的村庄都有戏楼,戏楼是村民精神文化的聚集地,每到演戏的时候,整个村子都会热闹起来。看戏是人们交流的好机会,也是社群的核心。做戏是对一个地方的精气神进行梳理的过程,所以张弓惊在成立“社戏”之初提出一个口号叫“看社戏合家欢,社戏就是幸福现场”。在他心里,人们需要的就是这种面对面的感动。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具备观众爱看的特质,并且能够让观众多次欣赏、不断发现新的魅力,所以“社戏”始终坚持两个标准:第一,正能量;第二,真好看。“正能量”就是绝不做不好意思带老人和小孩去看的剧,“真好看”就是绝不做看了第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的戏。在他看来,与雕塑、绘画等静态艺术形式不同,舞台作品具有动态性,可以随着演员、角度等不同的变化而带来不同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好的舞台作品需要注意舞台的张力,并且每个演员都要全身心投入到角色扮演中去,为观众带来最好的体验。在创作“好”作品时,张弓惊还分享了他的一些独特做法:要做出让老人孩子都喜欢看的戏,就需要在剧本创作、演员选择等方面下功夫。在“社戏”,每位演职人员都是被平等对待的,让他们各司其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创作、表演中去。这样的做法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所发挥,为整部作品注入更多生命力。张弓惊深信一句话——“戏剧的所有问题都能在下一场演出中解决”。
像艺术家一样生存
舞台剧《归去来兮》是“社戏”成立以来推出的第9部作品,张弓惊一直把做戏当作自己的使命,他提出了“像艺术家一样生存”和“把每一部作品都当成名作”等观点,这意味着艺术家应该专注于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而不是过分关注市场和商业化等问题。只有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才能产生真正的、有创造力的作品。此外,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将生活成本降低,这对于许多刚刚创业的年轻艺术家来说,可能会有所启发。张弓惊坦言,疫情的冲击确实给“社戏”带来了很大困难,但也给他提供了冷静的思考时间,并找到了长足发展的生存之道。他们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创作上,并把每部作品作为自己的生计。正如舞台剧《归去来兮》中的台词所讲:“天道酬勤,天佑善缘。”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上,张弓惊认为,艺术家们不应该牺牲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来迎合市场和商业利益,因为牺牲创造性和独立性,恰恰会让艺术家丧失市场和商业利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般化的人云亦云的东西基本都可以交给机器来完成,艺术家只能通过创造和独立获得生存空间。他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品质,创作出更具有创造力和独特性的作品。
在采访的最后,张弓惊热情地分享了那些对他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对他而言,优秀文艺作品能够带来精神的启发与滋养。他提到了彼得·汉德克的舞台剧《骂观众》,这位剧作家以批判观众的方式,直面伪善,作品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除此之外,他也喜欢布莱希特的诗歌,他曾经无数次对友人分享那些他喜爱的诗句。这些诗歌充满了直面现实和时代的强劲力量,不仅让他感受到了诗歌的美感,更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鲁迅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尽管他承认自己不一定能完全理解鲁迅的作品,但是其强烈的反思精神,已经深入到张弓惊的骨髓,激励着他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前进。他相信,做戏是帮助他人的一种方式,也是帮助自己获得幸福的一种方式。在作品中表达某种道理,言之有物,已经成为张弓惊的创作习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从中受益。“未来创作者需要不断尝试新的风格和形式,以更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需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作品价值,为人民创作,为社会发声,引导社会进步。”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本报实习生杨莹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