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外国文艺

参与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

□贾 赫

3月18日下午,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译林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主办,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译林》杂志承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贲国栋,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分别讲话致辞。近三十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参会。会议由译林出版社总编袁楠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作学术总结。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心主任何平解释本次论坛的议题“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认为:“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角度来讲,并没有把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汉语文学’。我们今天的题目,其实是回到了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思考翻译文学对于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的影响。”何平认为,五四以来,鲁迅等一代又一代作家为白话文树立了汉语文学创作的典范,但他们中很多人同时也是翻译家。翻译文学不仅参与创造现代文学,同时也参与到现代民族共同语的建构,和中国现代文学一道共同创造文学的汉语。希望本次论坛回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也回到当下的文学现场,反思翻译文学对于现代汉语和汉语文学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他期待通过论坛分享世界各语种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新动向,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下,锚定当下中国文学,尤其是青年文学。

翻译文学:创造和丰富文学的汉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是由翻译文学参与建构的,现代汉语的规范,一个重要的源头是翻译文学。翻译文学也参与丰富了“文学的汉语”。

朱晓进梳理了自五四时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文学语言的成熟,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与当时的翻译语言是分不开的。毕飞宇举汉语的“命名”的例子,认为借助于翻译,增加了很多汉语词汇,通过这些词汇懂得了更好的表达,让中国与外国世界有了同频的节奏。小说家小白认为翻译对现代汉语文学和现代汉语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他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所有的语言都是混合的,没有一种语言是单一的、慢慢发展出来的。从广义来讲,所有的语言的交换、混合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翻译过程。”他还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言的匮乏到八九十年代小说与世界文学同步的表现力证明翻译文学对文学汉语的作用。南京大学副教授张伟劼坦诚地道出,自己翻译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汉语的过程,正因为语言间的对比,才让他更清晰地发现汉语的特点,不断规范使用标准的汉语。汉语十几年来的变化很大,词汇量不断地扩充是他的直观感受,他以“愿景”这一词为例展示了词语被汉语悦纳的过程。方言则代表了汉语的另一种可能性。他以翻译胡安·鲁尔福《燃烧的原野》为例,文中使用了很多墨西哥地区的方言,都是农民的土话,翻译时,他借用了中国方言中的特色表达,丰富了汉语的可能性。南京大学教授陈星对此表示认同,文学翻译真正推动的是带着问题细读文本的过程,从而促进文学研究。中国的白话文发展,其实是通过不断地引入国外的语言以及词汇的方式在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她认为中文在词性上的包容性是较大的,以严复翻译“归纳”和“推演”两词为例,但中文在句式的结构上思维仍是较为固化的,如长难句少,短句多。跳脱出这一思维能促进翻译文学及文学汉语更好地发展。作家于是表示,新的词语的命名问题,的确值得商榷,很多新的作品当中出现的新名词,新的概念,具有多重美感的中文词,是不是我们这一代的翻译也有希望创造这样的东西?时至今日,翻译文学仍在丰富着文学的汉语。

翻译文学:作为一种宽泛意义的“汉语的文学”

何平提出一个问题,现代翻译文学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宽泛意义的现代“汉语文学”?与会的学者们积极地回应认为,某种意义上,翻译文学确实可以视作“汉语的文学”。

《世界文学》叶丽贤认为,由其他语言译成汉语的外国文学,构成了当代中国“汉语的文学”中的一部分,并提出“这些作品的情节、思想、思路、章法、意象、隐喻、句法、调性、知识点能进入包括作家在内的国内读者的阅读视野,对他们有所触动或启发,赋予重新打量自身处境的眼光,并进而影响他们的写作,或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这都可以算是渗入广义的‘汉语的文学’里,成为其骨血或肌理的一部分。”作家及日语译者默音将《日日杂记》介绍给中文世界,她翻译武田百合子的过程中,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创作了长文《口述笔记员的声音》。她说“翻译打消的不仅仅是国家的边界,更是一种转化,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流动,滋生出新的土壤,长出新的植物”。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小说家朱婧也通过对默音的翻译和创作,佐证默音的实践。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在朱婧看来,那些翻译中的文字,最后都成了创作者书写的一个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小说家黄昱宁谈了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的体验,包括汉语文学是如何从世界文学中得到滋养并反哺世界文学,她从世界文学中感受过挫败但也领略到了精湛的叙事技术和衡量标准,并启发了她小说绝对真诚和强烈的虚构意识。毕飞宇也分享了翻译文学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

文学的翻译和翻译的文学

选择具有文学性的作品进行翻译,是文学翻译家们的事业。因此引进世界文学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翻译不仅影响个体,也影响文化的认知及传播。文学翻译家们以期在探索和研究中带来更好的翻译。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许小凡指出,在引进外国文学的过程当中,编辑、译者作为策展人的角色,选择了什么样的文学进入中国之中。当下英语世界的文学似乎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聚焦于中产阶层内部或学院生活,相较而言拉美世界有活力得多。从文学引进和文学品位来说,要避免出现“中等收入陷阱”。默音也提出思考,在引进世界文学时,追逐奖项的与时俱进中,是不是被卷在文化的泡沫里。叶丽贤认为,在坚持译介文学的艺术标准和思想价值的同时,要更有意识地依据当代中国人所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痛点”来策划选题,真正回应现实,凸显人文关怀。

许小凡目前正在翻译安妮·卡森的作品,她认为作为译者,所做的事情是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找或调制出一种张力。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张力是建构在准确的基础上,几位专家学者就翻译中遇到的具体优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北京大学副教授范晔以自己翻译的古巴作家因凡特《三只忧伤的老虎》为例,坦言作家在词语方面的实践对于译者的汉语实践来说,是一巨大挑战,这类实验性较强的作品的语言实践,还需要译者继续精进与探索。东南大学教授韦清琦着重强调了“信息对称”的重要性,他以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和科举博物馆的英文翻译为例,指出翻译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应该尊重地方的精神,体现真正的文化内涵。复旦大学李双志和朱绩崧都回应了“信息对称”原则。朱绩崧指出目前文学翻译存在的核心问题,还是出在“信、达、雅”的“信”上,译者应充分理解原作的含义,以相对简洁的语言去体现出原作者本来的意思。李双志坦言,作为译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在中文和外文之间不断跳跃,对参。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仍是相互促进的。

青年文学与ChatGPT焦虑

世界青年文学创作的趋势、作家的写作受到新媒体与科技的影响、科技发展中机器翻译的强势是息息相关的,ChatGPT对文学创作、文学译者的冲击早已成为讨论热点,究其根本,保住文本的复杂性,文学翻译是无可替代的。

于是敏锐地感受到了世界文坛和世界图书市场的动态变化。她从这些年翻译的文本中发现了简单化和扁平化的趋势,很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受到新媒体和科技的影响,文本变得简单化,作者渴望被翻译,甚至渴望被机器翻译。面对炙手可热的ChatGPT的挑战,文学翻译应积极面对变化。黄昱宁表示这是一个文本无处不在的时代,世界青年文学创作主题趋势就是如此。网络科技迅速发展,一方面,以萨莉 ·鲁尼的小说《正常人》和《聊天记录》在世界范围内的受欢迎为例,说明新技术对文学产生的更深层的冲击,其实是互联网化的世界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文本越来越符合年轻人的心理,变得更加简单化。另一方面,机器翻译仍有局限性,人类文学翻译仍有不可替代性。小白也认为,有些东西是机器翻译无法做到的,机器无法理解原作者写这句话、这个人物、整个文本的意思,而这需要翻译家去揣摩与把握。这是文学翻译可以继续存在的理由。世界青年文学创作的趋势,除了文本越来越复杂之外,还有一种趋势是“被拉平了,已经缺乏了多层次的、复杂的意义”,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如何保住文学的复杂性,保住文本的复杂和意象的能力,也是文学翻译未来还继续存在的理由。

岳雯为本次论坛作学术总结。她认为,文化是一代人共同创造的,每个人都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创造新的语言,创造新的汉语文学。大家以新的美学经验,为历史创造新的东西。发展文学翻译事业,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2023-04-10 □贾 赫 1 1 文艺报 content69482.html 1 参与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