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

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

□王 侃

读叶舟的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着实令人精神一振。这部小说融历史与现实、宗教与神话、传说与演义、地理与人文、典雅与通俗、古风与时韵、人情与风物于一炉,蕴藉丰饶、运思奇崛,更兼博古通今、上天入地、丝路花雨般绚烂的语言织体,读时不禁连连为之击节。这是一部文气浩荡的皇皇巨制,也是一部鬼斧神工的稀世佳构,既广柔又幽微,既繁茂又通透,既从容又急切,既紧致又写意,作者便以这样一种高密度复合叠加的超凡笔法,构筑了一个体量庞大、意义宏远又摇曳多姿的民族与国家的现代寓言。

这部小说以清末民初凉州地界军、政、民三方或明或暗的激烈角力为叙事的基本面,内嵌一个现代版的“托孤”“救孤”故事,极尽斑斓地展现了灾荒、兵变、天下大乱、山河将倾之时的历史巨澜,以及为庇佑大地、守护生灵而九死未悔的种种义勇与壮举。所谓“人事慷慨,烈士武臣,多出凉州”,这部小说便是围绕“慷慨”和“烈士”而激扬文字。彼时凉州,由郡老、士子等乡绅为代表组织而成的力量架构,不仅是民间自治的一种社会传统和机制,也是百姓在政治朽暗的年代抵御军阀和地方政府欺压、盘剥、凌虐的脆弱的保护伞,是凉州大地陷于水深火热时进行自救的最后凭借。承平堡的建成、顾山农的出场,是这一民间力量迈向巅峰的标志,也是它走向末路的开端。承平堡建得既像书院又像兵营,其功能的模棱暧昧喻示了时代环境的晦暗不明、政治生态的朽败不堪。它最终成为保价局这样的商业实体,表面上这是对某个两难之选的解决,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河西走廊的贸易通道,创造日进斗金的异常繁荣。实际上,它也陷入了更为惊心动魄、生死一线的凶境。承平堡最终毁于军阀的炮击,这是它必然的结局。在经历了炼狱般的精神磨灭后,顾山农于绝望中滑向无可自拔的虚无之地,这是他宿命般的归途。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凉州人民为存续历史命脉、保护山河完整以及承担千秋大义而付出的悲壮牺牲。《凉州十八拍》满篇“慷慨”和“烈士”,诚如史传,同时又是对顾山农这类“烈士”及其事迹的再传。而顾山农作为一个现代乡绅,形象刚柔并济、智勇双全,既文又野,亦古亦今,但在浩大的时代巨澜面前,他的勇毅、果决、智谋,甚至他的优雅,又都在与惊惧、犹疑、迷茫、张皇的持续对峙中损耗殆尽,这个人物性格立体、心理深邃、情感厚实,既传奇又真切,生动可信。这一人物塑造、刻画得如此饱满、如此成功,可谓是叶舟对中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的重要贡献。

这部小说的叙事主干涉及的时间跨度不算宏阔,但凉州、敦煌、酒泉、祁连山、嘉峪关等地理名词,以及鸠摩罗什、萨迦班智达等历史人物,统统自带年代的纵深感,苍凉、辽远、厚重,有着伟大地理和伟大文明的双重加持。承载着悠远绵厚历史的河西大地,终于在20世纪,在“共和”“革命”的时代巨澜中,天坼地裂、山河板荡。若非对这伟大地理和伟大文明有着了如指掌般的谙熟和披肝沥胆般的挚爱,断难以如此庞大的篇幅、如此遒劲的笔触精细、生动、酣畅淋漓、深切入骨地描摹出河西大地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性震荡。从这一点来看,说叶舟既是文学的赤子,也是河西大地的赤子,实不为过。不过,更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凉州十八拍》中所见的并非只有乱花迷眼的市井风物,也不只有河西走廊上摄人心魄的历史沟壑,更不只有那些纵横交错、曲折跌宕的怪诞情节;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叶舟将河西大地上纷扬的历史碎片织锦一般呈现于笔端,同时将他对河西大地历史的内在体认作出了有机而丰沛的表达。

《凉州十八拍》是一部有深刻历史见地和诚恳历史态度的大书。小说开篇不久,一个从上海赴西北考察的记者带来的便携式相机,使顾山农这等人物也大受震撼。顾山农立刻意识到,凉州、河西已被现代科技、现代文明远远甩在了身后,孤悬一隅,形同弃儿,俨然已成“锈带”。武威城里的公学私塾都难堪现代教育的大任,就像凉州地界的军阀、官府以及郡老制,都已是窒碍“共和”的顽障。顾山农对待朱绣这样的宿儒,态度复杂,他既尊重旧式士子立身的价值理想,敬重他们在知识开蒙、文化传承方面的历史贡献,但同时深知他们在现代启蒙意义上的力有不逮、除锈乏能,从而待之又不免轻慢。承平堡建设之初,拟作“五凉书院”,是规模蔚然的新式学堂,但形逼势格,在军、政两界的挤迫下不得不挪作他用,以救解“山河板荡”的燃眉之急。这极富象征地喻指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之间遭遇的历史纠结,也喻指了近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为摆脱历史纠结、历史困境而苦觅出路时遭遇的身心之痛。叶舟的这种历史体认通过顾山农等人物以及通过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讲述,常以内省的方式展开,为小说植入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历史主义气质。小说着墨最多的另一人物徐惊白,他的成长、蜕变,围绕他而展开的关于北疆死士团的极具传奇的悲壮故事,是对“慷慨”“烈士”等关键主题的叠加洇染。这些人物和故事向我们昭示了蕴藏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南北、大漠戈壁的某种惊人力量,既是守护生命的不竭勇气,也是存续血脉的不屈信仰,同样象征性地喻指了一种大地般浩瀚而沉默的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在共赴国难的壮举中淬火般耀眼,喻示着这一民族精神将为“启蒙”和“救亡”注入崭新的内涵,并重新定义它们。

除了在结构上化用古曲的匠心独具之外,这部小说的叙述语言也颇可称道。由于采用了旧时说书人调式,小说的叙述语言文白相间、雅俗互见、语体庞杂。整部小说是大河滔滔的语流,境面开阔、水体雄浑,其中有信手拈来的唐诗宋词,也有脱口而出的村言野语,雅可上天、俗能入地,古今一体、文质并举,有声有色、张弛有度,既作叙事又兼抒怀,声调里带着地域的标识,衍为文字仍捎着本土的口音。难得的是,如此繁复的语体皆默然相契、浑如一色,使人不得不惊叹于作者不凡的语言功底。

《凉州十八拍》使“西北”大张旗鼓地涌入我们的视野。它以与众不同的卓越方式使我们想起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这是一部关于伟大地理和伟大文明的史诗。

2023-05-08 □王 侃 1 1 文艺报 content69865.html 1 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