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传说一般,人还未到神木,我先就被“神木”这个县名吸引了。
习惯性地先在互联网上游走了一番,我看得仔细,晓得欲知神木的名称缘由,必先知道麟州的名讳才好。长城脚下的麟州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北宋时改称杨家城。此后兴废几度,直到元朝统一全国后,麟州旧治又得以恢复。传说在此之前,麟州古城的东南一隅生长着三棵穿天扒地的古松树。高接云天的枝柯,相互交连,树干粗到两三人难以拢抱,众人谓之“神松”。
汉时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在神松下卧石大梦了一场。到了唐代,“诗佛”王维感念神松的奇异,还以“新秦郡松树歌”为题,作了这样一首妙诗。
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
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
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
物理意义的神松早已不存于世,但传说的神松和诗歌的神松,依然蓬勃在人们的心里。当我真的到了这里,又比在互联网游走时,要更真切地感受那个传说的佳美,我不禁默念着王维的诗歌,生出“欲寻神木识根由”的念头。老实说,这个念头在我的心里,是早都有了呢,而且不是一次。掐指算来,我从生活的西安城,近些年来,因为这样一个机会、那样一个原因,已五次来神木县境了,但都没有这次这么急切、这么用心。
几天来,一行人爬了二郎山、天台山,又去了高家堡镇、石峁遗址,到第三日的上午,便上了威名赫赫的杨家城。不能说前几处景点逊色于杨家城,它们各有各的特色,或奇险佳妙,或雄伟壮阔,或历史悠久、文化价值爆表,但我此行只为寻找神木,所以把那一切看在眼里,深埋心中,而把全部的注意力都倾注给了杨家城。
作为一个关中道上的人,我早前听闻“神木”这个名字,便无端地生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想象,且又天马行空。
算上这一次,我已经有了三次登顶杨家城的体验。前两次登顶的冲动,激励着我都要捉笔壮写了呢,但我压制住了自己。因为冲动着的我想,不到杨家城上来三回,便没有资格下笔来写。我这次是真要写了,可我整理自己的全部记忆,首先喷薄到我笔尖上的,居然是我站在杨家城遗址上,涌入我眼帘的满山青草灌木,以及与青草灌木伴生的小鸟和小兽。
喜欢田野生活的我,识得那满山的青草和灌木,仿佛一处天然的植物博物馆,让我转着圈子看,看得目不暇接。
我识得十字花科的风花菜、豆瓣菜、独行菜、菘蓝,识得车前科的车前草、平车前,识得木贼科的节节草,识得毛茛科的飞燕草、黄花铁线莲,识得禾本科的三刺草、大针茅、马唐、牛筋草……此外还有豆科、玄参科、石竹科、百合科、茄科等五十余科。
众多科属的山野草,我不能忘记菊科的存在呢,其在杨家城的四面山坡上,最为丰富也最为惹眼,仔细算来,居然多达二十四种。我怕啰嗦的自己招人烦,便打住不说,而注目于杨家城上的小兽小鸟。
最多的应属仓鼠科,计有大仓鼠、子午沙鼠、中华鼢鼠等;再是松鼠科的岩松鼠、黄鼠;还有鼠科的小家鼠、社鼠等。草兔、刺猬、蝙蝠、獾子等也有不少。小鸟类似乎还要胜过小兽类,于蓝天白云下的杨家城上空,抬眼即可见到麻雀、云雀、百灵、大杜鹃、斑鸠、戴胜等的踪迹。
历史上的神木,一直是守卫中原、抗击外夷的边关前哨,素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地。这里地质构造独特,远在三叠纪晚期,气候的温暖湿润,非常适宜古植物生长,此后长久的岁月里发生了多次聚煤作用,形成了地域广阔的大煤田。我有两次深入地下采煤层参观的机会,两次都直抵深数百米的地下,看到掌子面上煤炭化了的古树年轮。
那年轮可是太大太稠密了,在数米厚的煤层表面上一个连着一个,让我既觉神奇,更觉神秘,不禁伸长了手去,在那黑乌乌的古树年轮上仔细地数起来,竟没有一棵古树的年轮不在百年以上!我想,后来的人所传说的神木应该建立在深埋地下、已然煤化了的古树上。那煤化了的古树,是神木的始祖老先人,而后来被人们传说的那三棵大松树,不过是煤化古树的后来者。
遗憾的是,即便是那煤化古树的后来者,人谓之“神松”的三棵大松树,也早已不见了踪影。
三棵大松树是不见了,但生长三棵大松树的杨家城在,哪怕是一片废墟。神木人怀念他们有三棵大松树的神木,便于他们神木县经济条件好起来、有一定的余资后,即告示四方,寻找盛誉神州的仿生艺术家,在杨家城遗址上艺术地塑造了三棵大松树。别人可能会说,那是三棵假树,但我想神木人一定不会那么想,他们会想,树假精神真。可不是吗?千年杨家城,数代杨家人忠勇不屈、守城报国的精神,如那三棵大松树的神木一般,流转在人们的传说里,飘扬在历史的风浪里。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人生不得如松树,却遇秦封作大夫”“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李白、杜甫、李涉、苏轼他们写给古松的诗句,堵住了我的嘴,他们说出了他人对于古松想说而说不出来的体会。
哦!千古传说的神木,英雄群雕般让站在三棵人造松树前的我,不由自主地把它们看成了生长于古神木的一代名将杨业,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杨家将英雄群体。他们满门忠烈,戍边卫疆,在这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事迹。当然了,在他们杨家于此筑城戍边之前,还有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例如唐代大破突厥、三筑受降城的张仁愿。再如时人呼为“御史雨”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名震边疆的大将张说,也在此留下深刻的印记。到了五代及至杨家成长的宋代,更有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等一代名人于此建立赫赫战功和政绩。
站在三棵人造松树的杨家城上,我思接千古,情不自禁地把范仲淹巡边来此写的《渔家傲·麟州秋词》,诵念了出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公元1044年,时任陕西宣抚使的范仲淹,登上杨家城,北望漫漫塞外风光,南观层层翠峰掩映的中原厚土,他不能自禁,挥毫写就了这一阙雄浑不羁、撼人魂魄的佳构。在他之后,宰相文彦博巡视到此,定然拜读了范公的词句,因之诗兴大发,就在杨家城的标志性建筑红楼上题写了一首七律。离开杨家城的他,回想在那里时的感受,欲罢不能,又作了一首题赠麟州知郡的诗。
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
曾见兵锋逾百草,偶题诗句在红楼。
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
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
范仲淹和文彦博的诗词,今被热爱他们的神木人镌刻在了杨家城的两块巨石上。诵念着两位历史上的名家的杰作,我心潮澎湃,仿佛自己穿越到了他们两人生活的北宋,做着他俩的随从,牵马坠镫,伴随在他俩的身边,感受着他俩的感受,感动着他俩的感动。秋风铁马般驰思不已,却蓦然听闻杨家城上一阵阵鸟雀的啼鸣,复又回到现实中来。脚踏杨家城的遗址,于心中仿佛雁叫似的,呼号着一句话:
红楼,红楼,何时再见红楼!
肯定不是我的呼号起了什么作用,而是今天的神木人不忘历史,于2002年起托付榆林市文管部门的专业人员,先期对杨家城遗址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之上,又开始了杨家城遗址的保护与建设。根据文管部门的调查,杨家城占地80多万平方米,分东城、西城等几部分组成,残存夯筑土城墙约2800米,城周长约5公里。调查中不仅采集到了不少陶、瓷、石、铜、铁、建筑构件等器物,还发现了多处保存较好的建筑遗址,刺史府和红楼都在其中。我听遗址管护人员讲了,关于红楼,他们正在论证和调研当中,如能得到一个公认的范式,他们会让红楼重现在杨家城上。
寻找神木,我从杨家城的最高处走下来,走到杨家城东南隅的那棵古柏前。
古柏苍翠蓬勃,刚从土里生发出来,便叉分五股,状若人的手掌。那是杨业报国擎天的手掌吗?我是这么想了呢。而枝叶荫翳如盖的树下有块石碑,其上所刻“杨业手植柏”的字样支持着我的想法。绕着这棵古柏,我双手合十,虔诚地鞠躬祭拜。飒飒风摇的树盖,似乎向我诉说着杨业当年手植这棵柏树时的心愿,他弱冠受命,离开故土,跨越黄河,要去山西那边抗击入侵的敌人。慷慨从命的他率众到此,回头看了一眼杨家城,泪眼婆娑。他翻身下马来,栽植了这棵柏树。
千年的柏树会说话,千年后的我听见了杨业寄托给古柏的心愿:根扎麟州,树在人安。
最初时的一棵小柏树,迎风顶雪、沐霜浴露,直如一棵神树,千百年来保佑着一方平安。这样的一棵古柏,是堪称神木的呢!神就神在杨家将一门忠烈,光耀后人,是一部常讲常新的爱国主义教材。
神木人赓续着杨家将的精神,使他们神木豪迈地跨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
古有撒豆成兵的典故,感念着杨家城与杨家将的丰功伟业,在我离开杨家城时,复又回头看了一眼杨家城。我看见那满山的草木,还有小鸟和小兽,全都如杨家城的守护者一般,激情满血地与杨家城化合成了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