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记叙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佳话

——纪录片《于青山绿水间》研讨会侧记

□钟 媛

6月20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承办的芒果TV《于青山绿水间》研讨会在京举行。《于青山绿水间》是芒果TV2023年推出的一部讲述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纪录片,以不同少数民族的乡村振兴故事为线索,深入探寻呈现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精神传承与时代新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宋向伟以及汪泽、杨舟贤、秦艳华、颜慧、张健、王国平、杨玉梅、王秀涛、程旸等专家参加研讨。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主编崔庆蕾主持。

宋向伟认为,这部纪录片立意高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一部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从八个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故事切入,记录了民族团结的佳话,对于促进我国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意义。

视听盛宴中的少数民族的影像志

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汪泽认为,《于青山绿水间》选择了八个少数民族——瑶族、东乡族、鄂伦春族、土族、纳西族、维吾尔族、羌族、傣族,聚焦各民族同胞发展乡村振兴的故事,鲜活有趣,画面精美,是给中国的少数民族制作的一部影像志,显示出芒果TV的文化担当和文化自觉。该创作团队专业能力深厚,以纯熟的技巧,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视听美学话语体系。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舟贤认为,该片是一部优秀的新时代民族影像志,体现出时代性、主题性、民族性、故事性四个鲜明的特色,生动记录了当代中国行进中的历史巨变。内容渊源有自,既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又有很强的延展性,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在生动展示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人民日报》文艺部文学编辑室主编张健认为,这是一场视听盛宴,展现了祖国各地大好河山,每一集都有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颇具民族风情的画面搭配运用,以讲故事为主的方式将各民族的特点展现出来,节奏明快、生活气息浓厚,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展现了各族人民蓬勃的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故事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秦艳华认为,这是一部以“调研”的方式完成的优秀作品,该片以新视角、新方式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将八个少数民族在新时代的新作为演绎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动人故事。

《民族文学》副主编杨玉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这部纪录片以不同故事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建设文化强国的底气。八个少数民族实际上是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缩影,展现了各民族丰富悠久、五彩斑斓的文化,体现了当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下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面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程旸认为,这部纪录片从南到北,摄制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在新时代的生活状态。片中对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如何迅速有效地渗透进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给他们带来更多经济收益,如何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保存、推广等都作了生动展示,充分显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鼓舞人心的力量。

守正创新的多维复合文本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认为,这部纪录片找到了一个讲述中国故事的支撑点,两三个故事只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长,但包容性却特别强,脱贫攻坚、乡村传承、文旅融合、现代技术、艺术乡建、国际传播等很多主题都在其中,不是单一的、单向的,而是复合体。每个画面都承载着许多的意义,具有守正创新的力量。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认为,这部纪录片将故事个体化,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人物。通过成熟流利的人物和故事剪裁,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将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进行全面表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片中展示了少数民族通过现代通信技术、科技发展,最终在守正创新中完成了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中的碰撞,主线鲜明,颇具艺术审美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秀涛认为,这部纪录片拍摄的视角和方法独具特色,它表现了宏大的主题,但并非一种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奋斗史达到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该片采用民族志的方法,深入到民族地区,通过田野式的调查,捕捉到具有现场感的生活场景,正是这些个案和场景构成了民族共同体的具体载体,也构成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缩影。

2023-07-05 □钟 媛 ——纪录片《于青山绿水间》研讨会侧记 1 1 文艺报 content70675.html 1 记叙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