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文学现实关怀和文体创新的理想状态,需要作家不为资本写作,不仅仅为获奖写作——

为了文学的初心和使命写作

□丁晓原

文学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其基本价值正在于现实关怀,在于作品所表现出的现实关怀的深度、广度、创新度,而且文体创新的意义也离不开现实关怀,否则这个文体创新就没有意义。

第一,文学和虚构、非虚构。文学不等于虚构,文学需要虚构,但虚构的并不全是文学,非虚构也可以是文学。这似乎是文学史的常识。2015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作品的写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口述史是非虚构写作的一种,这类作品获得世界文学的最高奖,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虚构主义概括多样丰富的文学。对文学的认知需要开放,没有必要画地为牢。

第二,我以为非虚构的基本义项有四条。一是作为叙事方法的非虚构,这是它原初的意义。非虚构的英文名是Non-fiction,完整的指称是“非虚构小说”,中心词是“Fiction”(小说)。这类作品取材于现实中的新闻事件,叙事中部分地采用小说虚构的方式。这样的作品在类属上仍是虚构,非虚构是指其中的叙事方法。二是指图书的基本分类。在北美图书馆可以看到虚构和非虚构等图书分类方式,由此推衍出一个非虚构文类的概念,这里的“非虚构”不是一个具体的文体概念。三是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它基于采访、田野调查、文献文档的查询引用、个人的亲历亲验等,摈弃主观的虚构意图。这样的写作就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非虚构,规范的报告文学是其中的典型文体。四是作为文学写作应有的一种精神指向。文学反映生活,作家应当具有现实关怀和介入生活的精神和能力。凌空蹈虚,无关痛痒,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从这个义项来说,“非虚构精神”对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都非常重要。如果说,现在的文学有什么重要的缺失,可能主要体现在作品介入生活、关怀现实这一方面。梳理非虚构的基本义项,确认我们言说的具体逻辑意指,就可以避免表意的逻辑混乱。

第三,非虚构是一种历时态的开放的写作类型。今天美国的非虚构已有别于早先“虚构”的非虚构,而走向了“非虚构”的非虚构。这类写作在美国当前的图书出版中占比非常大。《纽约时报》每年发布年度值得关注的100部作品和10部好书,其中非虚构作品占了其中的二分之一。这可以说是图书书场的一种真实反映。其实,中国的情况也近似,非虚构作品的数量很大。美国非虚构作品约等于中国的非虚构加报告文学等。非虚构和报告文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都走向了窄化。从文类逻辑看,报告文学是非虚构的一种,但在中国许多时候,非虚构排斥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也疏离非虚构。另外,有一种情况更值得注意,就是有一些写作者和平台利用读者喜欢阅读非虚构作品的心理,故意将虚构叙事包装成非虚构作品。这样的做法毁坏了写作的生态、写作的伦理。

第四,非虚构何以文学。非虚构写作现实关怀的宽度、深度、力度是不足的。从报告文学的角度来说,报告文学不应该只是国家叙事主题写作。早期的报告文学概念非常宽泛,具有社会意义的旅行记都算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写作除了提供有意味的人物事件,还要通过作者的深刻思考,给读者以思想的分享。报告文学的取材面向应当是多维广阔的,能够反映出社会性、历史性的个体小叙事,都是有意义的写作。从这一点上看,一些有影响的非虚构写作正是对报告文学的重要补足。从文学角度看非虚构作品,“文学性”应当是一个要素。文学的意义不只是文学,尤其是非虚构文学,但是文学最终的意义必须要通过有意味的文学形式才能实现。无论是报告文学还是非虚构,许多作品的文学性不足都是显见的。作品的价值停留在题材本身,或只有“政治正确”。我们要做的是更多地用心将书写对象做具有审美性的非虚构转化。整体上看,“文学的”非虚构尚不理想。

文学现实关怀和文体创新的理想状态,需要作家不为资本写作,不仅仅为获奖写作,而要为了文学的初心和使命写作,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具有现实关怀品格和文体创新意义的文学。

2023-07-07 □丁晓原 文学现实关怀和文体创新的理想状态,需要作家不为资本写作,不仅仅为获奖写作—— 1 1 文艺报 content70810.html 1 为了文学的初心和使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