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月的南京,一年一度让人颇感污糟的梅雨季节翩然而至。人与物仿佛天天都是被刚从水中捞起,湿黏难耐;天气阴晴变幻反复无常,触目之处但见霉花点点——我觉得称梅雨为“霉雨”更准。这时,我往往幸福地臆想“假装生活在北京”,向往那干爽清凉的北方。不过,今年,南京的“火炉”桂冠像奥运火炬接力一样戴到了北京头上。6月我三上京城,参加《梅兰芳菲》发布会、参加北京图博会、在《人民日报》社开设“凤凰书架”,第一次感受到了“天下同此苦热”。35年前的7月初,我大学毕业初往北京,那年夏天客居在北外男生宿舍里,垫着棉胎、盖着棉被、不知空调为何物、感受凉澈自来水的年代变成了我和上一代人的“清凉”记忆。 袁亚春在浙江大学出版社任总编辑期间出版了无数好书,无论是浩大工程还是单本精品,都打上了明显的“浙大出版”印记,凝聚了他的出版价值观,特别是“中华译学馆出版史系列”和出版人物传我几乎是每本必得,备受滋养。袁总还管理着由各式各样作者、编辑和文化鸿儒组成的“谈笑无间”群,里面充满了智慧和雅趣。当他向我发来他与作者的交往故事时,我顿觉心有戚戚焉。外人不知出版的成本,以为只有纸张、印制、物流、稿费数项,完全没有体会到编辑的机会成本:那些耗费了编辑无数精力、头疼不已地审读却无法出版的书稿,以及与各式古怪的作者进行交往而流逝的无效时间。我曾无数次地受托看稿、“提提意见”,也曾被安排与作者见面,任由作者海阔天空地畅谈写作思路…… 戴亦梁副总编辑是我的老部下。在我的约稿下,她极简地叙述了她从事主题出版的历史——从懵懵懂懂到自觉自信。她从业之初就从事马哲的出版,与主题出版紧密相连。她所讲主题出版三要诀——抓手、方向与切口,也是江苏人民出版社乃至凤凰传媒主题出版的方法论。想必对此感兴趣的同行们可以通过她的文章和我那本《出版的正反面》获得一些思考,尽管我们认识肤浅,但写得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