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凤凰书评

近现代报刊研究应该怎么做?

——评《中国近现代报人小说与报刊新闻的互文性》

□史新玉

近年来,文献史料研究业已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界众多学者关注的领域,报刊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这需要文学研究者既用敏锐的眼光于故纸堆中发现颇具价值的内容,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现场,也用恰当的理论工具进行缜密的分析,从而开拓出更为广阔且多层次的文学阐释空间,以探寻到更为有效的学科研究发展路径。康鑫的新著《中国近现代报人小说与报刊新闻的互文性》就是近期报刊研究的重要成果。

首先,就研究对象和内容而言,该书一方面补充了报刊研究乃至文学文献史料研究界的成果库;另一方面,通过论证中国近现代报人小说与报刊新闻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前者的生产机制和诸多未竟问题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解答。其次,就研究理论和方法而言,作者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以跨学科研究为方向,以互文性为主要理论手段进行分析,进而建构起完整的叙述框架。全书用清晰的互文性理论巧妙地沟通了中国近现代报人小说与报刊新闻之间的逻辑关联,既有学术研究价值,也有学科建设意义。

全书除绪论和余论以外,正文部分共分为整体连贯性很强的5个章节。绪论介绍了本书的研究缘起和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并论证了从互文性视角出发分析探讨中国近现代报人小说与报刊新闻之间的内在关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种研究思路“破”中有“立”,跳出既往通俗文学研究中的“雅”“俗”二元对立和“现代性”模式的局限,用全新的视野观照历史语境。同时,辅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研究理论,发现报人小说的生产机制与市场经济、社会思想、读者接受等方面息息相关。此外,剖析报人小说文本、副文本与报刊新闻、传播文化、中国文学传统等诸多层面的潜在对话关系,对报人小说形成整体观照。

著书的五章内容分别围绕“晚清小说与报刊结缘及报人小说的产生”“中国文学的史传传统与报刊新闻传播文化的互文性”“报人与作家双重身份主体的互文性”“报人小说与小说副文本的互文性”“新闻与小说的双重功能:报人小说言论空间的想象与开创”等五大问题展开。不难发现,这5个模块的内容之间彼此独立而又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论证程内容上呈递进关系,整体上组成了一幅结构紧凑而又错落有致的逻辑分析树状图。

作者康鑫有着扎实的文献史料研究功底,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充斥着丰富的文学史料内容,类型多样,既有大量对报刊相关信息的梳理,也有张恨水、包天笑、严独鹤、周瘦鹃等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报人作家们职业和创作生涯的呈现,又有学界一直关注的《啼笑因缘》版权之争、《星期》征文活动等历史事件的始末叙说,更有许多珍贵的图片影像,如《申报》上的《小说画报》出版广告、《小说画报》中的插图等。作者根据整本书的书写体例和论述框架对内容进行了归纳、分类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深入分析,层次分明,详略得体。

不难发现,该著作以论证报人小说与新闻报刊之间的互文性为目的,灵活应用互文性理论的同时,汲取大量其他理论资源,运用多种论说角度,将多元化的阐释点纳入论述框架。第一章属于总论,通过叙写对《邸报》《万国公报》《申报》《瀛寰琐记》以及《小说时报》等报刊的出现,展现了当时的媒介环境,并以山西举人刘大鹏的境遇变迁为例,说明现代报刊的兴起与传统文人的境遇变化使得报刊与作家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总论中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报人群体和包天笑、李伯元等报人小说家的办报经历,以及当时当地流行报刊的文学内容刊载情况,并以《新小说》征文制度的推行为例,从生产传播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晚清时期小说与相关传媒体系之间的生产传播生态。这种溯源式的背景介绍为之后全书的展开论证做了充分的铺垫。

在第二章里,作者采用递进式的论述方法,先阐明中国古代文学和史传偏重实用性和非虚构性,立足现实层面描写人世间悲欢离合,接着论证晚清报人小说承继了史传传统中所奉行的“真实”和“现实”,再进一步介绍报章文体的形态特征对通俗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最终论证了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与近现代报刊新闻传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联。三四章从作家和作品两方面着手,以张恨水和通俗小说《啼笑因缘》为个案,阐明了报人与作家双重身份主体之间的互文关系,又以《小说月报》《星期》等报刊的征文活动说开去,敏锐地发现当时的报人小说紧跟时代潮流,包天笑的小说在当时同样与《小说画报》的插图之间构成了内在的呼应。第五章,作者深入文本,以李伯元、王韬、严独鹤、包天笑、刘云若等报人小说家的个案分析为例,从文体角度论证了报刊政论文和小报的新闻实践等文学体裁对报人小说家在创作中的类型化趋向产生的影响,以及在言论空间的想象与开创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在余论中,作者进一步论证了近现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对文学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并表示读者市场的崛起和稿酬制度的日趋成熟“丰富和改变着中国现代文坛的格局和空间”。整体来看,全书史料充分,阐释深刻,就具体内容和论述角度而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既有整体观照又有个案研究。理论视线清晰,逻辑严谨,论述完整,探寻到了新闻传播机制和报人小说生成之间的历史契合点。

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回避或绕开学术研究现状中“文献热”“报刊杂志热”和“互文性理论热”的纠缠,而是仍然大胆地以互文性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近现代报纸中的报人小说和新闻为主要研究对象,于“众声喧哗”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实现了“1+1>2”的研究效果。作者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在本书“史料+阐释”的叙述模式中坚定地以史料作为阐释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新闻报道、文学广告、新闻图片、报人小说的具体内容都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报人小说与报刊新闻之间存在互文性关系的确证。

本书将互文性作为最重要的理论支撑点,将近现代报人小说与报刊新闻这两种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和内容沟通到一起,是开方法先例的创新之举。在理论的具体运用上,作者通过灵活的策略,为互文性理论提供了诸多辅助论证理论支撑点,例如,采用新闻传播学与文学的学科交叉研究、借鉴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等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深化本土资源的开掘,并从生产、传播、接受等多维视角对问题进行探究。正因如此,全书在论证方面没有出现逻辑死角,与此同时,还突破了学科发展中一些逐渐凝滞的思维模式,拓展了理论话语的阐释空间,不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路径探索,还是对文艺理论的应用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07-14 ——评《中国近现代报人小说与报刊新闻的互文性》 1 1 文艺报 content70880.html 1 近现代报刊研究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