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9日,由《文艺报》社主办的刘伟宏长篇小说《大原》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静及1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研讨会由《文艺报》社副总编辑刘颋主持。
阎晶明在致辞中表示,近几年长篇小说的创作呈现出繁荣状态,其中西部作家特别是甘肃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创作抱负之大,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强烈的叙事饱满度、历史纵深感和艺术独特性。《大原》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宏大的叙事气象,这种气象非常难得。作者书写了生活在家乡土地上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历程,在记述地方历史的同时,将其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厚重的精气神。作品对方言俗语的运用有着高度自觉,对语言的熟练掌控一定程度上中和了作品因篇幅过长而带来的阅读困难。
与会专家认为,《大原》的叙事时间上起清朝同治年间,下至上世纪90年代,董志塬的百年历史就是整个陇东地区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作者通过描写三个家族百余年的繁衍生息,通过塑造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作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无论是方言土语、民间小调的运用,还是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对典型人物的刻画,都烙有陇东风土人情的痕迹,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凝聚了人文观照的体味与温情。作者以当代眼光和当代意识审视中国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让读者从中得以窥见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艰辛的历史进程和不屈的奋斗精神,从而引发深切的思考。
小说作者刘伟宏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谈及该书为何取名《大原》,他表示,“大原”承继了古代典籍中对董志塬的文学性称呼,“大原”所指的陕甘交界处的黄土高原是一座重要的精神高地。作为一名基层写作者,刘伟宏在业余时间一直没有放弃写作。文学是人学,作品就是作家的眼泪。“我要将我的眼泪继续流给脚下这片深深爱着的故土,立足黄土地,不辍笔耕,力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大家对我一路的鼓励与支持。”
(罗建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