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西秦岭山脉末端一个群山环抱的山村,这里和辽阔的西部大地上的任何一座村庄都一样平凡,可以说是广大乡村的一个切片和缩影。在那片偏僻、艰辛、多风沙而又纯朴、宁静、自由的土地上,我生活到15岁,这15年的时光如同一碗咸水、一抔黄土,滋养并塑造了一个人的容貌和秉性。随后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毕业后在电视台从事了近十年的新闻记者工作。这十年我租住在城中村,看到了城市中普通人的生存现状和坚韧精神。时间久了,我也变成了城中村的一部分,成为了一个会“行走”的城中村。
之所以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因为我所有的写作地图都在这里。这些年,我的写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城市中普通人的故事,另一类是乡村变迁的书写。我经常回到故乡,也因为工作需要经常下乡采访。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伟大的脱贫攻坚,也见证了脱贫攻坚给故乡带来了亘古未有的变化。水泥马路、营养早餐、自来水、路灯、“新农合”、文化阵地、农业产业,网线拉到家门口,农民可以上网聊天、刷短视频、下单购物……一个农民对资讯的掌握、对社会的认知,和城里人毫无区别。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变,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呈现出的崭新面貌,我都历历在目,于是我写出了长篇小说《青山隐》。在后来的作品《故乡那么辽阔,为何还要远行》中,我书写了城市化进程下,老乡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后的不同境遇和故事。
文学即人学,新时代文学更是以人民为中心、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学。作为一名写作者,这些年来我始终紧贴泥土大地,感知人民悲欢,领悟人民心声,书写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塑造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表现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当然,面对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的写作依然显得不足甚至稚嫩。我想,唯有把自己放进生活的河流中,像一条鱼一样,在流水中去感受河流的流动和走向、温度和脉搏,而不是坐在岸边静观流水。回归水源是一条鱼的归宿和使命,走出书斋、投入生活、俯下身子、将心比心,是一个作家的归宿和使命。
生活的日新月异、人民的拼搏奋斗、家庭的苦辣酸甜、百姓的悲欢离合,都需要我去倾听、思考和书写,这是时代给予我的答卷,也是我所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