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坚强
每一个时代的情感问题和社会问题,都需要作家去表达和书写。尤恒的《我们的爸妈》直面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以非虚构的形式关注并思考家庭、伦理和情感,涉及代际冲突、老年再婚、养老等话题,从不同角度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呈现内在冲突,思考伦理困境
浪漫背后的真相。有两首唱响心灵、歌颂爱情的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和《当你老了》。其实喜欢这两首歌的人都还没有老过,歌曲唱的不过是一种虚拟的美好场景。最浪漫的事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老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漫长的流逝过程。《我们的爸妈》以生活化的场景呈现了出的沉重话题,其实是在为数亿老人发声呼喊。
伦理情感的困境。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表现为伦理情感,即使在社会转型期,伦理情感依然是中国人的底色。中国人的情感冲突在所有的伦理层面展开。母女的情感冲突,柯子敏与王细珠对上一代母女情感关系模式的复制(《我的母亲我的痛》),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冲突,再婚夫妻之间的情感冲突(《无处安放的情感》《老江的四季》),传统孝道文化与现代情感表达之间的冲突(《做个孝子好沉重》),尽忠(忠于事业、工作岗位)与尽孝(孝敬守护父母)的矛盾,子女身体疲惫与心理追求之间的矛盾(《正在变老的我们》)。在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中,孝道是绝对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可是所有伦理情感的表达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缺一不可。而绝大多数儿女,最缺的就是时间、精力和财力,他们要怎样坚守才不会崩溃?这部作品真实地呈现了这种内在的紧张和冲突,逼迫我们思考走出伦理情感困境的路径。
养老的迷津。居家养老还是集中养老?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关于生活方式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情感文化问题。自己的父母自己养护不了?有所谓专业的养护者吗?易子而教,难道也要易老而养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进养老院被看作“绝地求生、破釜沉舟”的选择。《有一个人,他不见了》呈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北京有一个人做了3分钟的视频,在大学校门口随机问了5个年轻人:等父母老了,会不会送他们去养老院?百分之百的答案是:会啊,为什么不?又问:为什么?因为是专业机构啊,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了,就应该去专门机构养老。回答者都很冷静。年轻一代没有选择的困惑,可是爸妈怎么想?我们正在老去,中国老龄化的步伐正在加速,何以为家?何以安顿好我们的父母,安顿好我们自己的老年生活?所谓颐养天年是有生命尊严的要求和情感文化的要求的。
坚守人性之美,踏平困难坎坷
对爱情的坚守。父母爱情是对子女后辈的示范,老人们对爱情的坚守是生生不息的情感文化财富。《幸福就是老了叫声妈还有人应》中父亲对母亲的爱情模式可以用“宠爱一生”来概括,没有轰轰烈烈,但爱得深切、爱得长久,直到生命的尽头。邓兰与叶良是革命伴侣,叶良脑中风10年,邓兰自己也有基础疾病,但不离不弃、悉心照料。范军与玉梅也是一对革命夫妻,两人在云南军区相识相爱,从云南到贵州、江苏、海南,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是恩爱了一辈子的金婚夫妻,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事业有成的博士,玉梅患癌症去世,3年后范军也走了,遗物里有一本日记,深情述说了这3年多来自己对玉梅的无尽思念,漂亮的钢笔字、齐整的诗句、动情的怀念……(《从纽约到镇江》)。勇敢追求爱情的许海兰(《无处安放的情感》)和老江(《老江的四季》),再一次恋爱,再一次组成家庭需要勇气、包容和坚韧。许海兰是重新社会化,在感情追求上不气馁不将就,谈得很辛苦;老江的爱情质朴踏实,但又在为百年后与谁合葬焦虑不安。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坎坷,人物的态度都是以对人情美、人性美的坚守踏平坎坷。
对亲情的坚守。父母在哪里,我们的家园在哪里,世界的中心就在哪里。亲情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同一个屋檐下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深入到细节和具体场景的情感关怀。亲情绵延悠长、与生俱来,滋养我们心灵、伴随我们成长。亲情就是独身侍奉父母,亲情就是柯子敏在母亲的责骂声中恪守孝道,亲情就是侄儿深夜接到海峡对岸的电话后迅速决定把颠沛流离一生的叔叔刘敬中接回故乡镇江养老,亲情就是哪怕身心崩溃也要服侍好磨人的母亲、维护家园的肖晓玲兄弟姐妹,亲情就是忍着丧子失父的心痛陪伴母亲游历治愈心灵。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书中的“我们”和爸妈相互陪伴,在病魔的折磨下有怨言也有痛苦,但他们始终坚守亲情、坚守孝道,因为中国人的智慧表现为对命运的积极理解,我们相信仁义无敌、善良无敌。
对生命尊严的坚守。三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对各得其所、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有了具体描绘,如《易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尚书》说“惟人万物之灵”,《黄帝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华文化精神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是绵延不绝的。《我们的爸妈》一书生动呈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对尊严的坚守。子女孝敬父母、克服一切困难侍奉父母就是为了维护老年人最后的生命尊严,书中的父母也令人心痛地坚守着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无论是93岁依然中山装笔挺的刘敬中,还是晚年追求爱情依然不将就的许海兰,还有质朴实在的老江,他们始终都在努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弘扬传统孝道,保卫精神家园
人情与资本。资本的逻辑看起来非常强大,它总是试图把所有的人席卷进去。但是随着年岁增加,人总是要脱离生产过程的,判断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看这个社会如何对待脱离生产的人。中国的传统伦理情感结构历久弥新,到今天仍然是对抗资本逻辑的有力武器。从情感立场来看,首先对老一辈的牺牲与付出必须以合情合理的方式给予确认和褒奖。爸妈们一生坎坷:时代的变迁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烙印。他们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也是民族百年史无可替代的实践主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代代普通人接续奋斗、牺牲奉献的过程。
同情与共情。同情与共情是情感的关键词。情感认知在伦理情感结构体系中设置了无数经典的情感场景和标志人物,慰藉我们的心灵,确认和规范我们的心理预期和情感价值取向。在这个领域,文学艺术作品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文学作品描绘情景、召唤同情,进而促使人们在同情的基础上结成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同情与共情是维系家庭和社会公共生活的黏合剂。阅读《我们的爸妈》,一定会激发我们的同情和共情,进而反思我们的生命历程。
坚守孝道。把一个社会凝聚起来的纽带很多,在所有纽带中,以血缘为基础的情感文化纽带是最深刻的,不理解家庭、家园、家国在中国人价值取向上的重要性,就难以理解中国人。《我们的爸妈》一书中绝大部分子女既尽忠又尽孝,面对各种矛盾和压力坚守孝道,令人动容。虽然时代在变,伦理情感结构在相应改变,践行孝道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但我们对孝道的价值取向没有变,我们对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坚守没有变,我们保卫精神家园的行为和意志没有变。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