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网络文艺

生活是她真正的启蒙老师

——评程荫的长篇小说《黎明的信使》

□陈 进

和当前流行的架空、拟古范式的历史网络小说不同,程荫的《黎明的信使》显示出某种卓荦不群的姿态与风格。小说在真实历史背景与细节根基之间,通过类型“兼类”的方式,融合了女性成长、言情、政治、军事、医学等多种文类要素,叙述了清末民初第一代女学生姜半夏大学求学、参加一战、流落澳洲、回国创业、潜伏伪满,逐渐成长为具有世界视野、人类之爱的女医生,以及创立“世界上第一家中西医合璧的医院”“一座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妇幼医院”的传奇历程,探讨了近现代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历史可能性。

世界视野

《黎明的信使》是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中国故事”。一般的近现代历史小说,大多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空间与视野主要集中在国内,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文明论思维和中西二元对立意识。在《黎明的信使》中,作者有意将中国近现代史放置于世界历史进程中展现,将知识分子成长放到世界舞台上讲述,为历史小说提供了某些“世界性因素”,也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世界意识、世界眼界以及世界性的知识结构”。主人公姜半夏从中国北平的校园出发,历经欧陆战场、澳洲沙漠地下城,又重回中国,这很像新文学传统里“归去来”的还乡模式,只不过故乡扩大为世界范围内的“乡土中国”。借助还乡模式,《黎明的信使》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看待民族国家问题。小说借姜半夏之口道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构想:“拯救更多的无辜生命;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吃饱穿暖、受到教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友好合作、和睦相处;人们更关注科技和文化,而不是利益和娱乐;全人类应该有对未来的共同规划,并且付之行动。”她也借其夫艾瑞斯之口对这样的理想进行了升华:“一起用爱与希望来孕育和拯救更多的生命,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国籍肤色,我们救赎肉体,也唤醒灵魂。”

这种世界视野、博爱思想也深刻扎根于民族立场和爱国精神之中。小说第一部“战争启示录”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4万中国劳工“以工代兵”前往英法充当苦役,甚至被安排上前线为部队运送武器弹药、抢救搬运伤员和阵亡者尸体。主人公姜半夏主动奔赴欧陆一线,意图是“为中国争得国际政治话语权,收复德占山东的失地”。她说:“这一招‘以工代兵、赴欧参战’,可以帮助中国在战后积极地树立国际地位。多几个朋友,总比全是敌人虎视眈眈的强。”“弱国无强民。现在的中国内忧外患,这是我们唯一一次扭转国际身份的机会。”在姜半夏重返祖国后,面对日本的侵略,她和艾瑞斯一起潜伏在伪满洲国的“新京”,直接参与革命,将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统治第一时间揭露给全世界。世界视野和爱国精神在此得到了辩证统一。

用网络文学的话语体系来看,姜半夏的形象颇似“大女主”类型。但和网络言情“大女主”小说中“傻白甜”的“黑化”套路不同,《黎明的信使》所叙述的是姜半夏由女学生到现代优秀女性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并且加入启蒙主题。作者赋予姜半夏近乎完美的人设,她有中西合璧的出身背景和高贵血统,以及丰富驳杂的知识结构。她的外祖父是法国传教士,外祖母是满洲贵妇,“血液中来源于传教士的悲悯,和诰命夫人的果敢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她凛然无惧的品质,外表上“既拥有西方美学所推崇的桃心形嘴唇,又拥有东方古典所爱慕的鹅蛋脸”。她拥有十分扎实的国文功底,精通英文、法文、德文,兼修了艺术与历史,“同时具备极为深厚的中西医理论,并且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是兼具世界视野、现代理念和专业能力的知识分子。

人类之爱

医疗在近代中国有着深刻的内涵,它由直接施治于人体、改善社会公共卫生,逐步上升为一种隐喻,象征着对国家民族落后症结的疗救。这可能肇始于鲁迅从“幻灯片事件”论证出的“弃医从文”,以至于后来文学作品中常见唤醒灵魂的疗救,而不常有救赎肉体的医疗。很多医学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更多是疗救理念型的知识分子,有人文情怀而无专业素养,有价值批判而无专门建设。对身体的忽略、对医疗本义的放弃,也折射出启蒙的理念化与不及物,以及作者专业性的缺失。姜半夏这样的医学知识分子,既有疗救终极价值关怀,又具有丰富医疗实践技术,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

女性的成长往往离不开爱情与启蒙,网络文学中的女性成长更是如此。这部小说写姜半夏的成长,同样将曲折爱情和思想启蒙融为一体。在架空小说、拟古世情小说中,女性往往像《步步惊心》里的马尔泰·若曦那样,借助历史时空“位移”的方式,完成主体性构建。《黎明的信使》也采用了“位移”的方式写女性的成长。不过,它不是历史时空的“位移”,而是现实地理时空的“位移”——让姜半夏从中国“位移”到欧洲一战现场,从而完成了她的成长。

姜半夏最初的爱情始于学生时代的教师钱默之。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彼此爱恋,实际上却是启蒙与被启蒙的师生关系。这个时期的姜半夏就是举案齐眉、红袖添香的古典佳人。在枪林弹雨中,任何语言的训导都很苍白,最有价值的启蒙便是实践。姜半夏与钱默之之所以分手,表层原因是信任与尊严的失却:钱默之的猜忌与羞辱直接导致了情感的破裂,姜半夏直言“我在你心里,已经是生性轻浮、品行不端,我又怎么可能跟内心轻贱我的人一起生活”,所以“我们回不去了”;深层原因则是社会认知的不同带来的行为差异。身处枪林弹雨、险象环生的异国战场和荒漠矿地,与姜半夏有胆有识的艰苦努力不同,钱默之的怯懦、自卑、狭隘、萎缩,不仅使他无法再继续扮演启蒙者的角色,甚至连成为战友的资质都不具备。姜半夏的爱情和生命合为一体,她需要的是事业上的战友、灵魂上的伴侣。她和善良、正直、勇敢、坚韧的德国少年艾瑞斯的相遇、相知、相爱,开启了她的第二段爱情,也喻示着她的生命上升到了更高的阶段。此时,她灵魂中的坚忍、勇敢的生命力得到激发与彰显,她不再是北平校园里纸上谈兵的女学生,不再是温顺如小鸟的淑女,而是一位穿行于枪林弹雨中的女医生、战时翻译与战火中的战士,由一位书斋里坐而论道的小女子成长为战场上的实践者与行动派,生活是她真正的启蒙老师。

诗意语言

与一般一目十行的“爽文”式网络文学不一样,程荫小说的阅读有点难度。她将现代白话文和文言文巧妙结合,形成亦文亦白的书写特色。评论家白烨曾评价她的小说语言“要破一破现代小说写作的规矩,硬是用亦文亦白的语言、灿若披锦的文笔一路道来,而且驾驭自如,行文倜傥,写景沉博艳丽,状物错彩镂金,写人形神毕肖,写情哀感顽艳,让你读来满目锦绣,品来满口余香”。值得关注的是,《黎明的信使》中除了继续保持着亦文亦白的书写风格外,还试图构建亦中亦欧的书写特色。小说中作者使用了相当多的欧化语言、形容词的反复重叠、意象的密集铺陈,以及长句的多重复杂、整散结合。令人称道的是,在这些欧化风格中,作品又呈现出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情境。北平场景中的“湘竹”“落桂”“沉香”“木樨”,澳洲场景中的“结绳记事的女祭司”“荒芜里的金蔷薇”等描写,都与读者的东方审美相融相通。作者对颜色描写颇有偏爱,写北平雪夜是“冻玉似的夜色带着醉人的酡红”,写澳洲日暮是“夕阳拖着金鸿色的裙摆施施然离去,留下漫天玫瑰色的灰烬”,画面似乎有西方油画的重彩,却也留有着东方水墨画的意境。

今天不少网络文学创作,正失去语言审美追求的耐心与热情,删繁就简、削枝除叶,快速完成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程荫小说的语言在当今网络小说中有些异类,它为其作品带来了诗意的深度,也体现出作者对小说语言艺术品质的坚守。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2023-07-21 ——评程荫的长篇小说《黎明的信使》 1 1 文艺报 content70966.html 1 生活是她真正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