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谭

黑龙江民间传说的特征与内涵

□于学斌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是一项国家文化保护大型工程。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从其定义看,其本质是故事,但是学界人为将其从民间故事剥离出来成为一种民间文学文体,其有别于民间故事的便是它具有真实性,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人物、风物、风俗、古迹、古物等形成的民间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类型,就其主题和内容看,既具有地方属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体现,内涵丰富,思想性强,其优秀性表现在它蕴含的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挖掘整理其优秀性是大系出版工程的重要旨趣。

民间传说具有地域性

民间传说是基于当地社会、地理所进行的创作,每一个传说都是对所在地域人文社会和自然地理的反映。民间传说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在区域历史研究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民间传说首先具有补史的作用,能够解释历史源起、名称来源、发展脉络。所以我们看到,黑龙江人民的奋斗史,反抗封建剥削、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史在民间传说中都有体现。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锡伯、柯尔克孜等黑龙江世居民族有语言没文字,很多传说就是他们的历史,他们靠口述一代代传承自己的历史。其次,民间传说也具有证史的作用,能够纠正错误的历史认知。如关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来源问题有多种说法,笔者根据流传于柯尔克孜族的传说认为,他们只能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迁入的,来源地是阿尔泰山和杭爱山地区。

民间传说反映当地风俗习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域均依据当地自然环境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传说解释了每一个风俗习惯的来历、名称的意义和活动内涵,它不仅告诉你风俗是什么,而且告诉你为什么。读民间传说,既能了解风俗习惯,也能了解各种风俗习惯的内涵,更能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民间传说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民间传说都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内展开叙事的。所以,民间传说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环境知识,自然环境也因为有了这些人文色彩而具有可读性:《阿骨打认草》中有许多植物名称和功用的介绍;《风刮卜奎》中总结了齐齐哈尔一带的天气特点是“连日雨朦胧,必定起狂风”“风三风三,一刮就是三天”;《会宁府和四根金蜡烛》教人们看雾识天气:“要是东团的雾气像火苗似的往上拔尖,准是个晴天;要是雾气平塌塌的,不像火苗似的往上拔尖,准是个阴天;要有雾气再带黑色,准是得下雨。”民间传说反映当地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人的创作,反过来又成为人的背景和活动场域,所以其内涵丰富,传说解读了他们的来历、内涵以及人赋予其中的各种知识和智慧。传说中有生产技能:《阿骨打献鱼》中有关于冬季凿冰捕鱼的方法和技巧的介绍;《鲁班拜师》通过师徒的对话,便知道木匠的基本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技能;《葛成隆起义》教人们如何相马,“前身高不用挑,脖腔短不瘸就是点,孤蹄雁膀不发家,有钱难买鹊雀花”;《大马哈鱼的传说》告诉人们如何吃大马哈鱼,“春吃头,冬吃尾,夏秋时,籽味美”。传说中包含大量的东北方言、土语、俗语,“扯着耳朵擤鼻涕——有劲儿使不上”“猴子井里捞月亮——枉费心机”“木匠戴枷锁——自作自受”“老太太穿毡袜——毛脚了”等歇后语的使用使得传说叙事生动、诙谐。采金人的行业暗语是,管盆子叫金缸子、斧子叫开山子、掉了头叫“出山”,见面只要说一句:“发财发财,大馒头拿过来!”到哪个金厂都可以白吃白喝。市场交易暗语也很丰富,“小二姐扑蚂蚱”是五两五、“小寡妇上坟”是七两七、“包子凉了另上笼”是六两六。

传说具有扩布性。黑龙江流传着大量输入性的非本土类传说,这是各地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结果。但是这些传说传入本地有在地化趋势,在地化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传说用东北话讲述,传说中出现的“那咱儿”(那时候)、“溜静”(没了)、“绕轰”(转动)、“锛儿搂”(额头)都是东北话。在地化表现之二是,以黑龙江自然和社会环境为叙事背景。在地化表现之三是,非本土类传说融进了黑龙江历史发展脉络中,传说故事中出现了康熙、乾隆游依兰的叙事,而历史实际是康熙、乾隆从来没有来过黑龙江地区。

所以,传说就其本质而言是地方性的。读传说就是阅读地方历史和文化,读传说就是了解当地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和风俗习惯的过程。

民间传说体现中华民族的一体性

黑龙江民间传说尽管是地方文化的产物,但是都将自己自觉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家庭中,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一体性,我们看到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名医名匠都成为黑龙江传说的题材。虽然黑龙江地处边疆一隅、民族众多,但是黑龙江民间传说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的价值理念、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反映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的角色期待,这就是爱国、爱家、正直、真诚、和谐、智慧、机智、勇敢、顽强。

黑龙江民间传说倡导孝道和勤劳,认为做人“一是要孝敬老人,二是要勤劳,这是做人的本分”。孝道是我们中国人崇尚的美德,是每个儿女必备的素质,黑龙江民间传说的主题就是要尊敬父母、老人,对长辈尽孝道。传说中大力宣扬艰苦奋斗精神,认为成功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做好事做善事,这样才能获得机会;二是必须奋斗,无论是金兀术学艺,还是孙思邈得到千金方,抑或是鲁班到黄石山学艺,都是越过一道道山、跨过一条条河、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最后才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民间传说主张人要积德行善。扬善抑恶、维护正义是传说故事承载的主要思想理念,《鬼谷子出世和行医》教导人们要“多为穷苦人着想,要半积功德半齐身”。在传说中,好人受到颂扬,坏人遭到鞭挞。满族始祖老罕王努尔哈赤因其勇敢、机智,包拯因其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鬼谷子因其为穷苦人免费治病等,他们得到尊敬和爱戴。吴俊升作为黑龙江地方官贪赃枉法、为害一方而以“吴大舌头”的外号称之,极尽丑化。在人和人交往中反对冤冤相报,甘罗和宋江的母亲发誓一旦儿子当了皇帝便要“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最后毁了儿子的前程。传说主张人和人之间要重情重义,传说中有诗云:“劝君别交无义友,狼心狗肺不久长。”传说要求人们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诚实守信是黑龙江民间传说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鲁班拜师》要求做人做事心中有杆尺,“尺是匠人的规矩,小则可以丈量步之长短、物之宽窄,大则可量人心之曲直。”“把它带在身边,经常用它量一量自己心是曲是直。”《公冶长懂百鸟语》的主题就是人要信守诺言。传说主张商业贸易中要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把棍大人》认为:“秤平、斗满、尺足,这是你们买卖人的本分。”做人要留下好名声,名声比金钱还重要,鲁班说:“金银有用完的时候,人的名字留下千秋万代。”

传说中被大众共同认可的主流思想和观念,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具有引领和模塑作用。故事家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观点鲜明、爱憎分明,从而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对公序良俗的建立、社会秩序的稳定、道德情操的养成都有固化和建设作用。传说的这种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耳濡目染。较之课堂教育,民间传说的这种教育效果更佳。中华民族的精神、品德,经过民间传说而得以薪火相传、代代相承。

史事传说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情感纽带,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实的历史基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要讲好现代中国故事,也要讲好传统中国故事,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永泽子孙。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民间传说”专家组成员、《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黑龙江卷》主编)

2023-07-28 □于学斌 1 1 文艺报 content71052.html 1 黑龙江民间传说的特征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