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一部沉重的人性画本

□石一宁

《大原》是一部为陕甘交界处的董志塬百年来的历史树碑立传的长篇小说,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气魄宏伟,内涵博富,五色斑斓。

董志塬是中国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塬面,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但对西北以外的读者来说,董志塬可能是陌生的、甚至是闻所未闻的地名。小说《大原》虽然不是第一部以董志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但它的出版,仍然是为董志塬做了一次知识普及。我阅读它的第一个收获,就是地域性知识的又一次增殖。这里所说的地域性知识,不仅是地理知识,还是历史知识。小说所表现的董志塬的百年史,首先当然是有地域色彩的历史,有地域历史的独特性。但小说也呈现了董志塬百年史所蕴含的历史共性,也就是陇东乃至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史的缩影。董志塬不是桃花源,不是化外之地,它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小说《大原》写出了这个“一部分”。小说通过唐、王、金三个家族四代人百余年的繁衍生息,使这一段历史成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众多的人物既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践行者。

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突出价值,就是它的地域文化展现。其中,既有雅文化,也有俗文化。古体诗、白话诗、对联、书札、碑文、民歌、童谣俚语以及符咒、谶语等等错杂其中,构成了一种地域文化大观和奇观。

《大原》还是一部沉重的人性画本,刻画了人性的形形色色的形态样貌。作家深谙没有抽象的人性,小说注意从复杂的历史情境中表现复杂的人性。主要人物唐平,还有诸如陈文魁、王仑、金萧汉(金宝宝)、陈若良、唐秀姑等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们复杂的性格息息相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人性的一种表象和呈现,有先天的、生物性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历史的、文化的塑造。作为三大家族的族长,唐平是家族里的灵魂人物,饱读四书五经,又见过世面,因而也是大原上的大儒,是儒家文化熏陶浸润出来的。在大多的情势中,唐平也的确表现出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公正、睿智和儒雅的形象。但他变相支持王仑开大烟馆,尤其是将与前夫偷偷来往的二姨太冯氏眉月乱棍打死,而且“没任何忧伤”,这使得他的儒家人格形象彻底破产。陈文魁是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人物,涉入官场后也染上了官场傲慢、冷酷的习性,但对于反悔女儿陈若良与金萧汉的婚约,其内心还是存有愧疚。小说中关于陈文魁上门找唐平退婚的描写,也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复杂心理。陈若良和金萧汉,本来性格稚纯,但因为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使得两人的爱情有始无终,心理被严重扭曲,导致性格与人格变态,造成了人生悲剧。金湘玉在走投无路时嫁给国民党师长谢国安做七姨太,父母金魁、唐燕也是因为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直至女儿死去也不肯与女儿相认。这种僵化的传统文化观念,造成了人的精神迷失,也造成了种种人间悲剧。也就是说,《大原》写出了传统文化对人格影响的两面性,写出了积极和消极的部分。小说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嬗变,确实触目惊心,引人深思和长思。

《大原》也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或者说是人民情怀,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如小说主人公之一的唐凯业是作者倾注了很大心血着力打造的,这是一个以民为本、淡泊名利、无私无畏、宠辱不惊的人物形象。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他在群众利益面前,不考虑个人得失,不考虑前程风险,而是坚定地站稳群众立场,坚决地站在群众中间,为了群众利益敢于牺牲一切。作品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作品中没有权力或权势崇拜的倾向,作者是以一种很深沉和深刻的人民情怀去审视权力和权势。

《大原》在小说的手法方面,最显眼也是最出色的特点,是它的语言。方言的运用,包括主要用方言写成的诗歌、民歌、童谣等,使小说生动幽默,具有雅俗共赏的可读性。

我也提两点意见:一是作品中存在某些非小说化的表述。如在小说情节之中插入诸如“据资料不完全统计”之类文字,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小说的意境,损伤了小说的艺术性。二是作品风格缺少严格的统一性。如作为小说结尾的诗歌,是当下流行歌曲的风格,与小说前面出现的方言民歌民谣童谣,不甚协调。

《大原》总体来说是一部十分用心用情倾力书写的作品,有许多过人之处,是甘肃当下文学创作令人可喜的收获。

(作者系《民族文学》主编)

2023-07-31 □石一宁 1 1 文艺报 content71085.html 1 一部沉重的人性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