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文岩
文艺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如何做人民的学生,是摆在每一位作家面前的必答题,更是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在新时代文学的新发展格局中,人民不仅是作家倾心书写的对象,还是文学作品的热情创造者、文学价值的积极阐释者、文学影响力的有力传播者,参与了文学生产、传播、转化的整个环节。做好人民的学生,核心就在于充分调动人民参与新时代文学的积极性,让新时代文学的每一页都朝着人民敞开,释放人民身上无限的文学热能。
做人民的学生,就是要充分激发人民的文学创造活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艺创造的主体。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教育的普及、文化生活的繁盛、传媒方式的更新,人民群众自发写作的意愿和能力迅速增强,新兴文学群体和作者个体不断涌现。来自民间的写作者汇成一股澎湃的新力量,形成了新的文学增长点。外卖诗人王计兵在奔波劳碌之中挥就的诗歌《赶时间的人》广为传诵,被读者誉为“真正劳动者的诗歌”。胡安焉打过接近20份工,在生活的泥土与风雪中摸爬滚打,将万千甘苦化为了《我在北京送快递》这样打动人心的作品。要让人民执笔、写人民心事,激发人民描绘民族复兴、歌颂美好生活的创造热情。
做人民的学生,就是要用情用心为拼搏奋斗的人民立传。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是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当代文学史,是一部为人民的生动形象雕像、为人民的奋斗人生立传的历史。周立波在与清溪村人民的朝夕相处中,发现了“舍得干,不信邪”的邓秀梅;柳青在皇甫村的父老乡亲中间,找到了朴实固执的梁三老汉;路遥在陈家山煤矿工友的脸上,见到了眼中有光的孙少平。在伊犁的日日夜夜,王蒙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仔细观察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那些真诚、善良、友爱的汉族和维吾尔族人民,在《这边风景》当中留下了永恒鲜活的面孔。要深入人民之中,从人民的脸上寻找形象,从人民的语言里寻找句子,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立传。
做人民的学生,就是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学的最高标准。古往今来,人民的传颂是每一个文学家的梦想。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他们都在人民的口耳相传之中赢得了不朽的声名。真正能久而不废、流传千古的作品,一定是街谈巷议的作品。这个人人皆是自媒体时代,正是文学重返街谈巷议的时代。自媒体上的点赞、评论、转发、分享,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民之声,就是这个时代人民参与文学、检验文学、臧否文学的方式。要让人民发声、请人民阅卷,把人民满不满意、喜不喜欢作为检验新时代文学创作成果的最高标准。
新时代文学,是全面朝着人民敞开的文学。人民从哪儿来,文学的活水就从哪儿来;人民往哪儿去,文学的未来就往哪儿去。新时代文学将从人民的生活中淬炼句子,从人民的心里掏出故事,在为人民抒写、抒怀、抒情之中,造就争奇斗艳的文学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