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传说是人类传说中最古老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仅包含了对真实发生过的巨大灾难的集体记忆,也蕴藏了防灾、减灾、救灾的传统经验和智慧,更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此外,古人遭遇过的不少灾害依然是当代人类社会难以解决与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灾难传说因此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剑川县隶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传统,于2023年3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剑川民众创造了包括灾难传说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从主题上看,剑川灾难传说包括水旱灾难传说、瘟疫传说与地震传说等多种类型,其中尤以水灾传说与瘟疫传说多见。
《雕龙记》是代表性的剑川水灾传说,也是白族传说中知名度最高的叙事之一。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根据该传说拍摄了同名木偶动画片。《雕龙记》讲述说:剑川木匠杨师傅携子返乡途中路过一处龙潭。龙潭中的一条母猪龙每隔三年便会制造一场大洪水,受灾的白族人民只能靠吃草根树皮为生。母猪龙忌讳金属器皿,杨师傅的儿子用铜锅舀水时被母猪龙拖入水潭,丢了性命。为替子报仇和为民除害,他决定雕刻出神龙,让其打败母猪龙。历经几次失败之后,杨师傅最终雕出了一大八小九条木龙,并诵经使其具有神力。九龙打败了母猪龙,三年一次的大洪水就此消歇了。《独眼墨斗山龙》也是一则代表性的水灾传说,讲述道:墨斗山旁的村子里有一位技艺高超的杨木匠,杨木匠新婚不久就出了远门。墨斗山龙潭的龙王三太子喜欢淫人妻女,化作少年调戏了新媳妇,还年年兴风作浪,毁坏良田,冲倒房屋。杨木匠归家后雕刻了两条木龙,念诵《木经》使其变为铁甲真龙。铁甲龙斗败了三太子,此后水淹良田之事不再发生。
上述水灾传说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剑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川交错,属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八大片区的老君山片区,较易发生水灾。据不完全统计,仅清代有记录的大水灾就不少于9次,比如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七八月间的大雨,淹没剑川大量田地,民众多溺死。到了九月,剑川再次发生由夜雨引发的山崩,压死伐木工十多人。以《雕龙记》和《独眼墨斗山龙》为代表的水灾传说正是对这些灾难的集体记忆。两则传说都是叙事内容较为复杂的水灾传说,既有对剑川传统木雕技艺的赞扬(剑川木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又体现了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的剑川人对龙神的敬畏,还寄予了剑川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更表现了剑川民众不畏艰险、勇于抗争的精神,是具有多方面价值的经典传说。
《大黑天神的来历》是代表性的剑川瘟疫传说。相传,大黑天神原本是玉帝身边的侍者。三月三日玉帝临朝时,发现不少仙人因仰慕剑川美景而下界游玩。玉帝不能忍受人间胜过天宫,就派侍者将瘟药撒到人间,想让剑川人亡畜死,树枯水干。侍者不忍心,决定牺牲自己,拯救一方生灵,于是喝下瘟药,很快其面庞和四肢都被烧黑,浑身肿大流脓,栽下了云头。太上老君托梦诉说了缘由,民众十分感动,为侍者立庙,将他奉为本主神,因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尊为“大黑天神”。本主神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间信仰神祇,意为“本境保护神”。该传说采自剑川上河村,实际上,大黑天神在大理州许多村镇被奉为本主神,因此《大黑天神的来历》也在大理各地广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传说将引发瘟疫的原因归为玉帝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嫉恨,体现了剑川民众强烈的文化自信与地方自豪感。
《龙头三弦的来历》和《石宝灵泉的传说》也是代表性的瘟疫传说。前者讲述道:古时,远方飞来一只金鸡爱上了剑川石宝山的秀丽风光。它在栖宿山上唱时辰、报节气,白族民众按时播种、收割,年年都能获得丰收。金鸡还教民众唱白族调。后来,一条凶恶的黑龙闯入,要与金鸡争夺宝地,还给白族民众带来了瘟疫。最后,民众帮助金鸡战胜了恶龙,金鸡教民众以恶龙筋骨制作龙头三弦琴。后者讲述说:唐代剑川一位名叫张宝泉的名医蒙冤隐居深山。某一年剑川爆发瘴气病,死者以千计,张宝泉四处寻找救命草药而不得,便在宝相寺后山的悬崖处长叹,发誓愿以己身化清泉,以根治人间瘴气之疾。言毕,张宝泉化为清泉,泉水流入剑川坝子,民众饮了泉水,很快恢复了健康。这两则传说表现了剑川民众对瘟疫防治的某些规律性认知,比如《龙头三弦的来历》阐述了农业灾害的发生与疫病流行之间的关系,又如《石宝灵泉的传说》讲述了清洁水源对阻断疫病传播的重要作用。
上述这些瘟疫传说的产生也有其客观原因。剑川县山区面积占90%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这些山区也是我国野鼠鼠疫的重要疫源地,18-20世纪曾多次爆发鼠疫大流行。比如清代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758-1759),剑川、丽江一代鼠疫流行,死者达数千人。瘟疫传说不仅是对史上疫病的集体记忆,也传承了剑川民众在与疫病斗争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和经验,还表现了剑川人对人类最终能够战胜疫病的乐观心态,更歌颂了在与疫病斗争过程中英勇牺牲的先辈及其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大黑天神与名医张宝泉便是这些英雄的代表,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当代价值。
防灾、减灾、救灾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灾难传说传承的经验和智慧,体现出的精神力量和乐观心态是当代人类禳灾避难的重要文化和精神源泉,因此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中,应该加强对灾难传说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重视其当代价值。首先,可以考虑在灾难传说集中的地方分卷中增加“灾难传说”的次级分类;其次,在收录灾难传说的同时,也要及时总结和梳理本地灾难传说的特点和价值,尤其是对当代防灾、减灾、救灾有益的科学认知与精神价值;第三,还应当通过种种途径和方法增强古老灾难传说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以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的科学知识,增强人类终将战胜灾害的信心,帮助民众应对可能到来的自然灾害。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院民俗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民间传说”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