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需在后天的人生修炼之中,通过不断观察“天地人事物”达成下笔之前的“内功修炼”。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才能敏锐捕捉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性和共情,进而才能在下笔时,发自肺腑地写出引起共识和共鸣的“人味”。所以,作家不应脱离生活,需要经历人间烟火熏陶,这就需要作家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亲身体验真实生活感受。
我经常看到许多作家写文章,行文手法极其喜欢下笔后“炼”文,企图从一块石头中提炼出“黄金”,实则是浪费生命,做了许多无用功。因为“技术含量”不等于黄金矿石原料的“含金量”,而矿石的形成需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是需要“接地气”才能挖掘到的。所以无论怎么“炼”文,都很难“炼”出文章内在的“含金量”。过于理性的“炼”字,虽能打磨出华丽文字,却“磨”掉了下意识写下的人性光辉。
作家一定要“接地气”,才能挖掘到“钻石”“玉石”等天然矿石原料。久经岁月风吹雨打而浑然天成的“好料子”,其实无需过度加工雕琢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欣赏价值。
如果“料子”是废材,就没必要费心雕琢。石头和废铁无论再怎么费心费力雕琢,其本质终究是石头和废铁,终究经不起行家的挑剔,而眼睛雪亮的广大人民群众就是鉴赏“真品”和“赝品”的行家。
那么取“材”应选什么“料子”呢?我的建议是,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发言权。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金子”一试便知,不一定要等“专家”和“学者”们鉴别。文学创作者只有真正“接地气”,才能写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佳作。作品有没有“含金量”,唯有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才是真正的文学精品。
所以文学创作者真正的“修炼”不在于纸上和键盘上,而是在于下笔前的人生修炼,要达成这种人生修炼就离不开真实的人间烟火。
文学创作者只有用“心”用“情”,深入社会底层去观察和感受,去经历和思考并且深受启发,才能算是真正接了“地气”,才能写出有“人味”的“人话”。